第33部分(第3/4 頁)
張抗戰,反對汪精衛集團的投降主義論調,他們的民族熱情進一步勃發。
當汪精衛等人被日本帝國主義“三個月滅亡中國”囂張氣焰所嚇倒,散佈“戰必大敗,和未必大亂”的濫調時,陳立夫堅決反對這種投降主張。
他說:“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未喪失其自信心,必能抗拒任何危難,保持其民族獨立自由。
”主張堅決抵抗。
七七事變第二天,十多名中外記者在國民黨中央組織部採訪陳立夫。
一美國記者以十分輕視的態度問陳立夫:“中日強弱十分懸殊,你們如何能抗日?”陳立夫正氣凜然,從美國曆史聯絡中國現實,侃侃而談:“你們美國人,應諳美國曆史,如果依照你們看法,則美國今日猶為英國的殖民地。
華盛頓在起義時,僅憑几十支亂槍,與英國駐軍之武器相比,有天壤之別,華盛頓所憑藉者為民意,民意是看不見的偉大力量,遠勝於槍桿子,其所以最後勝利者,民意為之也。
今日日本侵略中國,全國民意主張抵抗,蔣委員長順從民意以抵抗之,故今日之問題不是‘能戰不能戰’而是‘應戰不應戰’,應戰雖打到一兵一卒仍須頑抗,美國獨立戰爭,最後得到法國之援助而成功,焉知我國之抗戰,亦將獲得他國之援助而戰勝敵人乎?所謂‘得道者多助’是也。
諸君之估計僅從物質一方面作比較,是錯誤的,須知精神道德之力量,實較物質的力量大得多,北伐戰爭,以少勝多,此乃一可證之近例也。
”一席話,說得美國記者直點頭,話畢,十多位中外記者鼓掌以示贊同。
正在江蘇主政的陳果夫,在盧溝橋事變後,積極建議在上海設防,阻止日本軍隊從上海進攻。
他說:“海陸爭攻,不可不防也。
”同時,他召集各縣縣長進行訓示,要求各縣“促速組織民眾,為國防準備”。
還在省府鎮江召集各界領袖人物談話,對敵我情形及如何準備防衛等,分別提出說明,以提高眾人之警覺。
他對山東韓復榘不作抗戰準備十分不滿,說:“想做英雄者自己不準備,且不許他們準備,致有事時毫無對外力量。
”戰爭開始後,陳立夫積極參與國民黨中央決策工作。
陳果夫也被推為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
蔣介石起先對列強各國抱很大希望,要求各國“主持以道”,認為:“現在局勢只有各關係國尤其美、英二國之合作,挽危機。
”但並沒引起列強各國的積極響應。
這時,陳立夫建議把目光轉向蘇聯。
因為盧溝橋事變發生後一個星期,蘇聯外長季維諾夫便接見中國大使蔣廷黻,表示:“蘇聯願助中國。
”根據中蘇雙方商定,蘇聯將援助中國一批物資,關於運輸路線,當時決定從新疆運進。
為了落實這一問題,9月28日,蔣介石派陳立夫秘密赴新疆,與盛世才商洽,因為盛世才主政的新疆,基本上維持著半獨立狀態,對南京國民政府的指令常常不買賬。
而陳立夫與盛世才有過一些交情,北伐時,陳立夫是秘書處科長、盛世才是參謀處參謀,在行軍時互相認識。
由於都是年輕人,一下子成了好朋友,那時陳立夫工作忙,每到一駐地,便開始忙碌文電的處理,盛世才對陳立夫工作認真的態度十分敬佩,而陳立夫則欣賞盛世才的才氣。
後來,盛世才到新疆,搞垮了新疆領袖金樹仁,取代了金,與南京政府關係並不好,陳立夫時常在盛世才與南京政府的爭執中作些調解,盛對陳立夫也能另眼相看。
陳立夫到新疆後,對盛世才曉以民族大義,盛終於同意蘇聯援華物資從新疆透過。
陳立夫還對沿途各站飛機、大炮等重武器運輸所需的汽油等細節問題都作了細緻安排。
當時一頭駱駝可載8桶油,這可以說是用最古老的運輸方式運最新式的運輸油料。
新疆方面按陳立夫的安排,把油料運送到目的地,一桶一桶放置好,而那些由蘇俄贈送給中國的飛機、大炮等軍用品,便可在新疆加油,然後經甘肅到西安,再飛抵漢口。
後來,在保衛武漢的空戰中給日本飛機以重大打擊的中國飛機,就是從這條運輸線運到抗日前沿的。
因為這一成績,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授予陳立夫空軍獎章。
在關於對日政策方面,陳立夫也有很多考慮。
他曾向國民黨中央建議:一、作一詳細報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