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探索,雖然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卻大都圍繞社會改革這個目標進行,很有實用性和目的性。
● 地理與人
晚清思想家龔自珍
龔自珍(1792~1841),晚清思想家,史學家,又名鞏祚,字瑟人,浙江杭州人。27歲為舉人,道光元年(1821)任內閣中書,任國史館校對官。36歲考取進士科名,官至禮部主事。1838年棄官南歸,1841年在江蘇雲陽書院猝然去世。
龔自珍初承家學淵源,從文字、訓詁入手,後漸涉金石、目錄,泛及詩文、地理、經史百家。後棄絕考據訓詁之學,一意講求經世之務,一生志存改革。龔自珍生平詩文甚富,後人輯為《龔自珍全集》。
● 地名溯源
龔自珍故居:位於宣武門外上斜街50號,晚清思想家、史學家龔自珍在此住過5年,離開時將這座宅院賣給廣東番禺人潘仕成,潘將其贈給番禺在京同鄉會,院子被改為廣東番禺會館。宅院的大門以及後花園、戲臺、假山、亭子都已不存,現僅剩西廂房和兩幢北房,均改作民居。此處已被闢為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
。 想看書來
屋寒瓦陋難掩盛門氣質
屋寒瓦陋難掩當年大族盛門氣質
〃文化名門世家〃雖是學術界近年才興起的概念,但梁啟超、梁思成父子早因其在各自領域內的成就而為世人矚目。前者是中國近代維新派領導人之一,和康有為一起倡導變法維新,並稱〃康梁〃。後者則是我國近代建築學的奠基人。於是,儘管今天的北溝沿衚衕23號已是典型的陋巷中的普通民居,但因前者曾居於其中〃擁袁(世凱)〃又〃倒袁〃,後者更在此出生,就讓我們走進這座宅門,當是走近了這對擁有大智慧的父子吧。
在小衚衕裡孕育大文化的宅院
北溝沿衚衕,原稱官學衚衕,後因昔日從東直門北小街至北京站是一條排水溝,該衚衕在水溝邊上,故改名為北溝沿。這條名字不太好聽名氣也不算大的衚衕中,卻藏著一個名望極高的文化家族大宅門,這就是梁啟超和他的一家。
宅院兩次目睹歷史開的〃玩笑〃
建在原先那座已被剷平的假山上的房子,下面原來還有5間水牢,現在都被填起來了。
據東城區文物局資料記載,現北溝沿衚衕23號梁啟超故居的建築屬於民國時期建築,往上無從考。但正是這所年歲不大的宅院卻見證了一代巨人梁啟超兩次被歷史所開的〃玩笑〃。第一個〃玩笑〃有關中國近代最偉大的一場革命…辛亥革命。梁啟超最初主張立憲保皇,反對革命,卻因戊戌變法失敗被迫亡命東瀛,而最後使他得以結束流亡生活的原因恰恰是他之前極力反對的辛亥革命的勝利。回國後,梁啟超住進了這所在之前的歷史風雲變幻中毫不起眼的宅院,不知當時他的心情怎樣。頗富政治頭腦的梁啟超在此審時度勢,認定袁世凱才是真正的〃強者〃,於是決定助袁組建內閣。但不久後袁的獨裁面目便公然暴露,梁啟超又不得不揮淚舉起反袁大旗,這是歷史跟梁啟超開的第二個〃玩笑〃。而北溝沿衚衕23號宅院也因為見證了歷史和巨人之間的這兩個〃玩笑〃而被載入歷史畫卷。
在隨後的歲月中,宅院目睹了梁啟超以心血打造一代文化名門世家的整個過程,其中最惹世人注目的無疑是其長子梁思成的誕生,未來的中國現代建築學奠基人在此受到了最精心的教育和栽培,直到成年後才離開這座老宅遠渡重洋。而其他子女也在梁啟超深厚的〃齊家〃之道的薰陶下各自成長為出色的學者、專家。至此,這座宅門已與這個令人矚目的文化世家血脈相連,休慼與共了。
老宅院裡也曾天翻地覆
雖然事先早有心理準備,但當記者從東北角的後門走進宅院時,仍然驚異於眼前由磚房構成的錯綜複雜的〃阡陌地形〃。在小路中轉了幾個圈,發現竟然又回到了原地,彷彿進了〃八卦陣〃。正哭笑不得時,一位大媽及時出現並解了圍:〃跟我走吧,光你們兩個還真能迷路。〃在熱心老人的帶領下,記者終於系統地窺得老宅真貌。
宅院北部是原先的後花園,園內原有假山兩座,聽說山上藤蘿虯枝,樹木蔥蘢,清泉汩汩。但如今其中一座已被剷平,嶙峋的山石從房屋的地基下探出,在水泥的縫隙中殘喘。另一座假山倒是一息尚存,但山上山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已被房屋佔據,順著梯子爬到高處,放眼四處皆是一片單調的灰色屋頂。原先山上的幾棵樹見縫插針地立在屋頂之間居高臨下。領路的大媽則指著山腳神秘地說:〃這座假山下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