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他自然自語的說:“孩子,我已經努力了!你還讓我怎樣努力呀?難道說,我還能夜以繼日嗎?孩子,我能理解你,我不怪罪你,我只怪我自己……”
突然,他拔亮了油燈,找出紙筆來。他放好了炕桌,伏案疾書起來……
雞鳴三遍的時候,油盡燈殘。葛連波像個鬆軟的泥人一樣跌臥炕上,像是熟睡,實則是昏睡。
桌上,一份七仟多字的建議稿已經寫好。標題是:對中梨樹溝大隊農田基本建設的建議書,落款是:歷史反革命份子葛連波。
這份建議書是葛連波先生連同他的自傳體回憶材料一同交給我的。他說,這或許能在為寫他的紀實文學時派上用場。我認真閱讀了他的這份建議書,建議書寫在發黃了的藍格信紙上。我曾一度對著這份建議書陷入深深地思索。村人們卻大都不以為然。很顯然,這仍是他書生情懷的再度流露,那種“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詠歎大都指向書生意氣。所謂“位卑未敢忘憂國”,這其中就蘊藏著悲劇意識。你縱然嫌棄我,我也不敢忘懷我的家國,俗話中有“心到佛知”的說法,這其中有著濃濃的宗教意識,而“位卑未敢忘憂國”中的虞誠不也顯而易見嗎?
你採不採納我的建議是另外一碼事,反正,我的心意到了。就葛連波的政治面貌和當時的社會背景,葛連波的獻計之舉無疑是自找苦吃。而他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不是書生氣的流露是什麼呢?幾天後的批鬥會,他以新的罪名:“破壞農田基建設”被徹夜批鬥,原因當然是他寫了那篇洋洋七仟言的建議書。
下面,我把這份建議書的原文梗概援引如下:
“偉大領袖和導師毛主席號召我們,以階級鬥爭為綱,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反修防修安定團結,努力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再提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甲,治水……”
治地下水……
水平梯田……
治天上水……
“乙,治山……”
“丙,前景的展望……”
葛連波對本村的水土流失表現出那樣的憂心如焚,建議書用心良苦,言辭中懇,讀來實在讓我感慨萬分!或許就值此時,他的兒子葛茂恩在清源縣蒼石紅透山銅礦因工殉職了!
第十四回
我們有必要對葛茂恩的情況做一些描述。葛茂恩隨其養母遷居後,在異母姐的資助下又讀了幾年書。由於父革期間學校秩序混亂不堪,葛茂恩很快去清源縣蒼石紅透山銅礦當了工人。葛茂恩長筆者幾歲,在大梨樹溝小學讀書時,我讀二年級,他讀六年級。當時我所風聞葛茂恩的專長應該是音樂方面,據說他對二胡,手風琴都是無師自通。他有極強的樂感能力,並極富創見性的鑽研著樂理。據說他能用二胡描摹各種鳥叫,杏花開放的季節,大地上湧動著暖流。少年葛茂恩用他純淨的雙眸發現了遠方波浪般的暖流在湧動。他取出二胡在樹下拉起來。,一曲過後,他又用二胡摹仿鳥叫,不多時,十多種知名不知名的鳥競然齊聚於他門前的槐樹上。他拉一聲二胡,鳥們就有一聲回應;他依次摹仿完各種鳥鳴之後,鳥們競齊聲合唱起來。之後,葛茂恩用二胡與鳥對話的事競傳為佳話。鄉新們都說這孩子有靈性。他用手風琴描摹的小河流水聲,大海波濤聲更是惟妙惟肖,從此,神童的美譽就悄悄傳開了。
我敢說,這個英年早夭的翩翩少年如果有幸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或許能成為我國的音樂奇才。看來人的成長的確帶有極大的偶然性,且莫說大才奇才彌足珍貴,就是每一個平庸之人能夠像模像樣的盡享天年也屬僥倖萬幸了!人生的道路上潛伏著多少危機喲!政治的、倫理的、觀念的、文化的、時局的、健康的、意外的,又何止是七災八難!
葛茂恩因工殉職就有著極潛隱的觀念原因。本來嘛,對這樣一個音樂天賦極高的少年,就應當因材施教,揚其所長,為什麼還要迎合那種狂熱政治呢?我猜測,除了特定的社會原因之外,其父葛連波的入仕觀一定對孩子有過耳提面命或耳濡目染。葛連波是由士而仕這種單一選擇的殉葬品,然而,他不甘心於自己的殉葬命運,他還企圖在下一代身上找回點面子。這一點,葛連波先生對入仕的評說曾引起我深深的思索。他說,唐宗以來,傳統計程車子(知識份子)唯有登科入仕方為正途。無論文武,總以科甲為重,謂之正途;否則,縱使你學貫中西,胸懷韜略,皆可目為異途……
這就是說,中國人讀書的目的只有做官為正路,否則,你多大學問去從教、從藝、從科技、從工商都不算正路!好傢伙,難怪中國人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