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部分(第2/4 頁)
富饒而遼闊的大陸非常的困難,因此,給予其適量倭國人的補充是非常重要的。
宋朝終於如願以償的收回來幽雲十六州和河套地區。
蔡道雖然當起了遼國的仲父、太師和宰相,可是,他還是遙控著宋朝的局勢。
表面上,在蔡攸的主持下,由工部和軍器監共同支援的工程修建宋長城的工作,也於天佑六年全面鋪開。
按照才的規劃,西北五路的百姓春耕繼續,不過,關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上以及肥沃的河套地區,今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會再種植棉花或者其他任何的糧食作物,只種植紫花苜蓿一種經濟作物。
這麼做,一方面的原因是為了休耕,牧草茂盛都的話,對於飼養馬匹和豬牛都有非常大的好處,關中地區禁止飼養綿羊和山羊,因為,到現在為止,蔡道還沒有找到那種傳說中不會吃草根的綿羊。
而另外一方面的原因是為了保持水土。
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割上兩三茬嫩草葉,既可以用來飼養牲畜,也會不用繼續耕耘土地。而且,和大豆一樣,紫花苜蓿天然就能夠補充土地裡的氮肥,如果這些地方在飼養大量的雞鴨的話,其糞便也可以為土地裡增添磷肥。
河東路,只需呂梁山西麓和中條天山南麓如此便可。至於黃河中下游兩岸,也照此辦理,影響的範圍潑小。
至於這些區域所需的糧食,蔡道從四個方面彌補了休耕帶來的損失。
第一、隨著農業技術的推廣,大宋境內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一直在不斷的攀升,雖然每年增長的幅度並不大,可的的確確是在增長。
要知道,蔡道並未把化肥引入到這個時代,因此,畝產量想要大範圍的增產整首,還是有難度的。
第二,幽雲十六州,特別是燕山山脈和榆關以南,以及河間府以北的這片區域,華北大平原在宋朝的時候,可是不缺水的。
因此,這片區域從天佑六年開始,便取代了京畿地區,成為了北方糧食生產的重要基地。
第三、蔡道還是沒有放過大越國。
天佑六年,由楊氏父子帶隊的第二次南征徵軍再次有雷州出發,同樣的戰船和戰術,同樣南方士兵,面對已經虛弱的已極大越國,楊氏父子輕輕鬆鬆地拿下了大越國一大部分國土。
南方的佔婆國和真臘國並未敢輕易出兵,而大理國則得到了蔡玄的允准,出兵奪回了之前歷代被大越國奪取的領土。
這片區域,是重要的糧食產區,而且大越國地勢狹長,非常適於海上運輸。
第四、隨著蔡道大力推廣養豬業和養雞業,以及豆油的普及,如今大宋國國內計程車兵和百姓,每年所使用的糧食已經開始減少。
攝入的肉類和植物類越多,百姓所需要的糧食便越少。
而且,豬、雞鴨都是雜食性的動物,飼養起來並不太費糧食。
繼遼國冊封蔡道之後,西夏國也不甘示弱,一方面,李乾順親自寫信給蔡道和小趙伴,希望能夠聘任蔡道的弟弟蔡杉就任西夏國丞相一職。
而他的弟弟如今已經改封為高昌王的李察哥更是迎娶了蔡道的親姐姐。
之前說過,蔡道的親姐姐和親哥哥,因為蔡王氏的嬌慣,品性和名聲在汴梁城中已經臭了大街了。
男孩子還好,大哥蔡梧早早就娶了一個小官的女兒為妻。
可蔡道的二姐,就成了大宋第一代,華夏第一代大齡剩女了。
沒想到,剛剛失去了嫡妻的李察哥,會願意取她。
對此,能夠做決定的自然是蔡卞和蔡王氏。他們也同意了。
至於蔡杉到西夏國為相的事情,蔡道給予答覆自然是同意。
孟太后在得到才的回信之後,也同意了。
至此,蔡家三兄弟開創了一個先河,分別就任三個國家的丞相。
總體來說,蔡杉的能力是要遠強於蔡攸的,不過,大宋國畢竟是蔡道主持變法之後,打下的底子。而西夏國失去了肥沃的河套地區,臣民雖然並未削弱,可其實力肯定大為受損。
為了轉移內部矛盾,在西夏國實施變法三年後,蔡杉便建議李乾順,由李察哥親率五萬大軍,而其他部族首領率領各部族的兵力,向西域進發。
西域地區地域廣闊,雖然沙漠眾多,可適合人居住的地方也不少。
一旦滅了高昌回鶻的話,西夏國就可以將這些逐漸失去權柄的部族首領分封到西域去。
比如,軍事才華不錯的李察哥,他既然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