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山東登州吳長慶慶字大營,因新年來臨,全營上下都沉浸在歡樂之中。提督、慶字營統領吳長慶回家去過年,分統領和各營營官們見統領不在,也都提前離營,有的去會自己的相好,有的則去赴親戚好友的宴席。
依著慣例,每逢新年,軍營都要放假三天。在這三天裡,士兵們可以隨便到街市上閒逛、吃酒,可以召集一幫人在營裡胡侃吹牛,也可以聚賭。年年如此,見慣不怪,沒人把這些當回事。
就因為太不把這些當回事才最容易出事,這不,今年營裡就出事了。事情壞在聚賭上。聚賭,難免就有輸贏。張三輸了,就懷疑李四玩鬼,口裡自然就有怨言。罵著罵著,兩個人就動起手來。先是兩個人單打獨鬥,後來就加入了其他人,最後竟然發展成上百人拿起槍來。這後果可就嚴重了。統領不在,營官們也不在,全營上下,只有一個五品頂戴的營務處幫辦當值。此人姓袁名世凱,字慰亭,別號容庵,河南項城人。受人舉薦和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札委,以候補同知幫辦慶字營營務。同知是五品頂戴,是袁世凱花銀子捐來的一個空頂子,主要是為了在官場上好混。
得知營裡鬧事,年僅二十三歲的袁世凱很是嚇了一大跳。士兵舉槍鬥毆,很容易釀成大的血案。對於當事統領,朝廷的處罰是非常嚴格的:輕者革職,重者殺頭,決不姑息、縱容。
儘管是深冬季節,袁世凱頭上還是冒出了汗珠。別看他的內心已驚慌得不行,但他畢竟是見過世面的人,知道孰輕孰重。眼珠轉了三轉,馬上便頂戴官服穿戴一番,又叫上兩個平日與自己交往甚密的什長,便大踏步走出自己的辦事房,“噔噔噔”來到營裡,見兩派正鬧得不可開交,所幸還無人敢開槍。袁世凱站到高處,先高喝一聲:“本官在此,還不把槍放下!難道讓軍門大人親自過問嗎?”吳長慶因做過浙江提督,袁世凱故有軍門一稱。聽說袁世凱是統領打發過來的,械鬥的人全部住了手,搶著向袁世凱訴說自己的理。袁世凱見自己的話起了作用,馬上趁熱打鐵,把兩派鬧事的領頭人分批次叫進大帳裡。查明肇事的頭目,命親兵一根繩捆了,拉到營外就地正法。參與鬧事的人,該打的打,該罰的罰,儼然以統領自居。做完這些以後,袁世凱私下裡也有些不安。他畢竟不是統領,對他做的這些事,吳長慶回營不認可怎麼辦?
營裡鬧事的訊息很快被吳長慶知道了,他當即嚇出一頭冷汗,不分晝夜便往營裡趕。唯恐事情鬧大,把自己牽扯進去說不清楚。
袁世凱把吳長慶接進大帳,先詳細把處理事情的經過敘述了一遍,然後便雙膝跪倒,請吳長慶給自己治罪。吳長慶聽完沉思了一會兒,便把袁世凱扶起來,笑著說:“不是賢侄英明果斷,營裡肯定要出大事!爵相派你來營裡幫辦營務,當真是派對了人啊。”吳長慶是袁世凱的父交,兩個人一直以叔侄相稱。
後來,吳長慶又把這件事對李鴻章講述了一遍,對袁世凱滿是讚譽之詞。李鴻章也沒想到,年紀輕輕的袁世凱,竟然有此膽量,以後也開始對袁世凱另眼相看了。當年底,屬國朝鮮發生內亂(史稱“壬午兵變”),不僅火燒了日本駐朝使館,還佔領了王宮。閔妃逃匿,國王李熙派人向大清國朝廷求援,日本則趁機興戎。李鴻章此時恰巧回籍丁母憂,吳長慶奉署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張樹聲之命,率所部六營,乘船開進朝鮮戡亂。為防有失,張樹聲又在請示李鴻章後,派提督丁汝昌率北洋水師三艘軍艦前往接應,終於趕在日軍之前進入朝鮮。袁世凱隨同前往,負責前敵營務處。這個職務與以前的幫辦相比,已經很重要了。袁世凱滿心歡喜,決定抓住這次機會,好好展示一番。但事與願違,清軍進入朝鮮馬山浦後,紀律非常不好,不僅朝鮮官軍反感,連當地百姓和駐朝日軍也很是瞧他們不起。袁世凱一見形勢對清軍極其不利,馬上向吳長慶建議說:“長此下去,不僅不能完成戡亂任務,還極易釀成禍端。請世叔趕快下令整飭軍風,免被倭人恥笑。”當時的中國官民,普遍稱日本人為倭人,是倭寇一詞的延續。吳長慶卻長嘆一口氣道:“慰亭有所不知。我各營現在身處異國,是孤軍遠征。整飭軍風,不可操之過急,否則極易引發事端,後果可就嚴重了。再等些日子吧。”袁世凱耐心地說道:“世叔啊,凡事皆可等待,唯整飭軍風一項不可等啊。想捻子盛行時,為保一方平安和一家大小不受侵害,家父在莊裡特編練了一營團練以保護。哪知因餉源不繼,團丁暗中勾結捻子襲莊。家父知道後,及時將報信團丁挖出處決,避免了一場災難。而臨莊的張老伯,就因優柔寡斷而全家被害。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