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2/4 頁)
地宮,讓賊人無從下手。
李世民搖搖頭,說道:“不可。
若依你的設計建造,恐怕至少數年才成。
皇后臨終,提請朕為其薄葬。
說要因山而葬,無須起墳,不用棺槨,所需器物皆用木瓦。
好吧,朕同意因九萯山為陵,然不用這麼大規模,鑿一穴能容一棺即可,穴內不藏人馬、金玉、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
閻卿,若這樣來做,需要多長時間能成?”
閻立本默默地算了一下,答道:“陛下,若按此等規模建造,可使數百名工匠前往,不出一月即成。”
“好吧,就依此議,由閻卿領人前去,即時開工。
此陵建造簡陋,須使天下之人皆知皇后雖死猶不忘儉樸,可名為昭陵,以示彰顯之意。”
李世民又對溫彥博道:“溫卿,你可擬旨一道。
今後有謀臣武將、明德異材及密戚懿臣等建功立業者,其身薨之日,所司要立即奏聞,朕即在昭陵周圍賜以墓地,準其陪葬。”
溫彥博躬身領旨,又奏道:“陛下,臣想已故勳臣,在世時追隨皇上左右。
若皇上准許,是否容他們遷墳過來?”
“照準。”
是時,像杜如晦、秦叔寶、長孫順德等人已逝,李世民準其陪葬昭陵,對其後人實為無上之榮耀。
從此開始,陪葬昭陵成為勳臣密戚歸葬的必選。
昭陵居高臨下,陪葬墓分佈在兩側,漸漸形成一座恢弘的陵園。
昭陵建造之初,李世民確實按照長孫嘉敏的臨終囑託,儉約薄葬。
然昭陵從此時開始,一直不停修建,按照閻立德的當初設計,在山腹內建造了闊大的地宮,十餘年乃成。
其地宮內宮室宏偉,用料考究,顯然違背了長孫皇后的初衷。
後世記載,五代時靜勝軍節度使溫韜派人發掘昭陵,其進入墓道,“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
由此可見後朝的昭陵建造得委實華麗。
李世民定下建造昭陵的事,轉身取過皇后所著的《女則》,將其傳示眾人,感嘆道:“皇后此書,足以垂範百世。
建昭陵賢后入葬 賺孝名魏王刻石(2)
朕心傷其亡,非僅為親情,今後朕入宮後不復聞規諫之言,實失一良佐,所以不能忘懷啊。”
長孫嘉敏賢惠之名,也素為群臣所欽敬。
群臣傳看《女則》的時候,心中想起長孫皇后的種種好處,將其視為歷代后妃的楷模。
皆惜其享年不永,心中不免遺憾。
李世民又喚過閻立德,說道:“閻卿,你稍等一會兒,待朕寫成一文,你再尋來良石,將其刻上立於皇后墓前。
皇后崇尚儉樸,這般美名須傳揚後世。”
說完,他走到案前提起筆來,微一凝神,即以楷書書成一文: 皇后節儉,遺言薄葬,以為“盜賊之心,止求珍貨,既無珍貨,復何所求”。
朕之本志,亦復如此。
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
今因九萯山為陵,鑿石之工才百餘人,數十日而畢。
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奸盜息心,存沒無累,當使百世子孫奉以為法。
李世民書罷,將其遞給閻立德。
想是與皇后的節儉相得益彰,李世民此文也寫得極為質樸,堪為相配。
待昭陵營造好以後,袁天綱擇定發喪之時辰。
李世民親自扶靈,將皇后之薄棺葬在昭陵。
其起靈之時,長安百姓紛紛擁上街頭,與這位賢惠的皇后告別。
皇后下葬的時候,菁兒哭得昏厥過去。
是時,菁兒向李世民請求,要在昭陵結廬相伴長孫嘉敏,以盡昔日的主僕情分。
李世民不同意,說自己已答應過皇后,此生定當善待她,豈能讓她在此荒涼之地了其一生?他當即冊封菁兒為淑妃,按照嬪妃制度,皇后之下為貴妃,貴妃下面為淑妃,李世民從此不設皇后,貴妃之位也空缺,則淑妃即為後宮之尊,可見李世民對菁兒的恩遇。
但在菁兒的極力哀求下,李世民答應她可以在昭陵陪伴皇后一段時間,屆時再派人來接她回宮。
李世民從昭陵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