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頁)
錚�杖葑琶饋⒂ⅰ⒎ā�拇罄�恰⑼煉�洹⒎坡殺齙�13個國家的戰俘,好不熱鬧! 這位年輕翻譯擦去眼淚以後又笑了,他覺得眼前的一切都很新鮮,很好玩,便把這個“外俘大本營”稱之為“國際大雜院”,只是感嘆這個“大雜院”裡的國際性雜務實在太難管!
太難管也得管,並且非得管好不可。
第37節
人類的一切交流,不能不依賴語言。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在中國物色英語人才並不難; 而有的國家同我國極少往來,臨時要找一個翻譯就成了大難題。
第二次戰役中,土耳其旅在平安南道的價川和德川地區,遭到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沉重打擊,死傷累累,有100 多名官兵放下武器當了俘虜。這100 多名土耳其人不懂英語,只懂本國語言,要實施對他們的管理訓練,必須找到懂土耳其語的翻譯,越快越好。
透過軍用電訊系統,尋尋覓覓,總算在新疆伊犁找來了一位懂土耳其語的翻譯,名叫馬力克,俄羅斯族人,黃頭髮,藍眼睛,40多歲了,紅紅的臉膛,高大的身材,如果不是穿著志願軍的服裝,人們很容易把他錯認為是西方戰俘。有一次就被處部機關的警衛人員當作潛越營區的美英戰俘攔阻下來,好在遇上認識他的幹部,才得以及時解圍。馬力克曾經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留過學,回國後在一所高等學校裡教書。可惜,他雖然懂土耳其語,但平時只講俄羅斯語,卻不懂漢語,也不懂英語,那怎麼辦? 不得已,又火速從北京俄語學院調來俄語翻譯華曼麗配合他工作。當俘管幹部給土耳其戰俘講話的時候,得先將漢語譯成俄語,再將俄語譯成土耳其語。土耳其戰俘回答任何問題,也得倒著打兩個轉兒,就這樣玩著語言連環套。整個俘管處260 多名外語翻譯,就馬力克一人懂土耳其語。於是俘管處就把馬力克當成寶貝疙瘩,分外器重,請他吃中灶,享受專家待遇。
一個馬力克適應不了工作需要,後來又從新疆找來兩位既懂土耳其語又懂漢語的翻譯。
管理100 多名土耳其戰俘並不容易,何況他們還同一大撥更難伺候的難兄難弟———美國戰俘們相處在一起。
一天傍晚,俘管一團發生了一件奇特的事情。一名通訊員跑步到團部報告說: 情況嚴重,二中隊營區打起來了……
值班幹部聽了嚇一跳。打起來了,這還了得?!誰跟誰打? 俘虜跟俘虜打。為什麼打? 不清楚。不清楚要搞清楚,首先得向團首長報告請示。
團長和政委帶上翻譯、警衛員和幾個機關幹部,迅速趕往現場。現場,土耳其戰俘跟美國戰俘仍在大打出手。正是開晚飯的時刻,白花花的大米飯撒得到處都是,還有一盆菜餚也打翻在地,湯汁橫流。張芝蓀團長一見這場面就惱怒異常: “一粥一飯來得容易嗎? 中國人寬待你們,你們竟這樣糟塌食物,還有點良心沒有? ”
機靈的美國戰俘們一看驚動了戰俘營領導人,見好就收,紛紛退出毆鬥。土耳其戰俘卻乘勝追擊,不依不饒,愈戰愈勇,把幾十名美俘打得亂叫亂躲。
張團長斷喝一聲: “立刻停止毆鬥,否則一切後果由你們自己負責! ”幾位翻譯分別用土耳其語和英語翻譯了團長的命令。土耳其俘虜中有個上尉出面制止了追打。
騷亂雖然平息了下來,可是土耳其戰俘們依然磨拳擦掌,怒氣難消。為什麼毆鬥? 問美國戰俘,美國戰俘支支吾吾,擠眉弄眼聳肩膀,不肯說出真相; 問一旁觀戰的英國戰俘,他們只是笑,說是真相不明,無可奉告。這時,土耳其上尉向在場的志願軍管理幹部報告了事情的原委……
美國佬真是吃飽了撐的,日子稍稍好過一點了,竟忘乎所以,幹起惡作劇來了。他們串通一名戰俘炊事員在廚房裡做手腳,往土耳其士兵們的大飯鍋裡偷偷地埋了一大塊豬肉。
mpanel(1);
此事非同小可! 伊斯蘭教是土耳其的國教: 幾乎家家戶戶都信奉伊斯蘭教。土耳其戰俘中十之八九都是虔誠的穆斯林,這一禁忌眾所周知。美國佬這樣幹是蓄意褻瀆。土耳其旅計程車兵們絕大部分來自農村,來自山區,約有一半人沒有文化,但他們能吃苦耐勞,重友情,講團結。這些幼發拉底河的兒子和奧斯曼帝國的後裔們,珍重自己民族的傳統,歷來不甘忍受外族的壓迫欺凌。他們的部隊被派到朝鮮來打這種同自己的國家毫無關係的窩囊仗,心中本來就不痛快; 來到朝鮮,處處要受美軍的氣,同樣當了中國人的俘虜,這回應該平等了吧,可他們還要受到美國戰俘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