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基本上一無所知。在對六項重罪指控服罪之後,西特倫被判處5年緩刑以及從事社會服務1000小時。
對於債券市場的這一變化,高盛也沒有做好準備。
1993年12月,即高盛1994年會計年度的第一個月,高盛在一個月中創造了億美元利潤的歷史紀錄,這是1993年普通月份利潤的倍。就在高盛認為自己的盈利勢頭不可阻擋時,在1994年2~12月份的11個月中,高盛盈利只有億美元,這使1994年的業績成為公司十年來最差的。
90年代初的高盛在全球的快速擴張、向高風險經營方式的轉變以及1994年業績下跌所導致的後果就是大量優秀僱員的離去與大量合夥人選擇退休。合夥人的離去表明,高盛面臨的不僅僅是業績問題,更是信心的喪失與團體精神的動搖。英國《金融時報》評論1994年的高盛說,它“失去了合夥人、聲望和道德” 。
第五節 上市之後
一、上市
1994年9月喬恩·科爾金被任命為高階合夥人與公司董事長,亨利·保爾森為副主席,他們在危機中接管了高盛。
1994年底由科爾金與保爾森主持的高盛合夥人會議被認為是高盛歷史上最重要的會議。在會議上提出公司將進行調整組合,降低對交易業務的依賴,重新重視團隊精神與對客戶的服務,而保爾森則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削減成本,嚴格控制風險。
1994年的挫折對高盛是一個很好的測試,它讓高盛看到了自己的弱點,並加以改正。公司經營業績迅速改善。1995年,科爾金提出到2010年,公司稅前收入將達到100億美元。當時大部分人認為,這一目標不切實際。
1999年5月,高盛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這是美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金融業公司上市案件之一。高盛的上市標誌著合夥制的投資銀行在華爾街不再存在。
二、內部權力之爭
從1998年開始,高盛內部又發生了一場高盛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內部權力鬥爭。1998夏天,噹噹時CEO科爾金將精力集中在協助美聯儲救援LTCM時,亨利·保爾森在兩位聯席營運長約翰·賽恩與約翰·桑頓的支援下,成功奪取了高盛的領導權。
科爾金被迫辭去CEO的職務。被迫辭職的科爾金雖然被任命為副總裁,卻再也沒有進入高盛的辦公大樓,而是在自己的臥車中辦公,以免碰上那些羞辱他的人。不久,他從高盛退休,全身投入政界,併成功競選美國國會參議員。
四、上市之後
2003年,約翰·賽恩與約翰·桑頓先後離開高盛後,2006年5月,保爾森勉為其難地離開高盛,就任小布什政府財政部長。勞埃德·布蘭克費恩被任命為高盛主席兼CEO。在隨後的幾年中,高盛出身的人先後控制了紐約證券交易所、花旗集團、美林公司、美國財政部、世界銀行還有白宮辦公廳。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一節 朋輩皆成鬼
1990年,美國著名傳記作家洛恩·徹爾諾在《摩根帝國:一個美國銀行業王朝與現代金融的興起》一書中說,在金融界,人們用“主承銷商”一詞來指代全球最出色的投資銀行。
據洛恩·徹爾諾的說法,歷史上,“主承銷商”的成員包括摩根士丹利、第一波士頓、庫恩羅布公司、狄龍雷德公司、所羅門兄弟、貝爾斯登、雷曼兄弟、美林;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主承銷商” 成員只有摩根士丹利、第一波士頓、庫恩羅布公司、狄龍雷德公司,而摩根士丹利則常常作為承銷團的領頭公司出現在主承銷商名單的第一位。
20世紀70年代底之前,“主承銷商”中還沒有高盛。然而,到2008年,這些曾經讓人們敬畏的身影一個一個地從華爾街消失了,活著的只有摩根士丹利與高盛。
在美國投資銀行中,成立於1923年的貝爾斯登雖然僅名列第六,卻是近幾年華爾街最賺錢的投資銀行之一。2007年,貝爾斯登在“財富全球500強” 排名第445位。在2007~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貝爾斯登損失32億美元。2008年3月17日,JP摩根提出以每股2美元的價格收購貝爾斯登,而在2007年1月,貝爾斯登的股票價格高達每股172美元。
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美林虧損500多億美元。9月15日,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以約500億美元收購。有著94年曆史、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證券零售商與美國第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