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由於咸豐朝戰亂不止,財政困難,國庫空虛,其陵寢的修建不得不用道光帝當年在寶華峪廢掉陵寢的舊料,其中石料、磚料使用最多。與此同時,在建築規制和遵守祖宗成憲的基礎上,又部分吸收道光帝慕陵的做法,對一些地上建築進行了裁撤,如聖德神功碑樓、二柱門等,再加以改造創新,形成了獨特的建築格局,從而成為以後興建的惠陵和崇陵仿製的典範,在整個清王朝陵寢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遺憾的是,咸豐沒有親眼看到自己陵寢的竣工,就在戰亂的苦痛中含恨崩逝了。
這位在晚清歷史上被稱為“戰亂皇帝”的咸豐,一定死不瞑目,孤魂不安。縱觀他的一生,實在令人扼腕嘆息和萬般無奈。咸豐即位不久,就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短短數年之後,太平軍定都天京(今南京),派兵北伐,逼近天津,大清王朝面臨嚴重危機。此時的咸豐又派僧格林沁、勝保再度鎮壓北伐太平軍,令琦善、向榮率大軍圍困天京。幾年之後,太平軍擊破清軍對天京的包圍,整個江南幾乎全部落入太平軍之手,大清王朝只剩搖晃不定的半壁江山了。
正在這戰火紛飛、硝煙四起、江山搖撼之際,英、法又於咸豐六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次年攻陷廣州。咸豐八年,大沽炮臺失陷。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再次攻陷天津。這年的八月初八日,咸豐帶領皇子、后妃及部分親信大臣,倉皇出逃熱河行宮。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在北京大肆洗劫並焚燒了舉世聞名的圓明園。就在這戰火未熄、硝煙未散的局勢中,留在京中辦理和局的恭親王奕,秉承咸豐的旨意,與英、法訂立了《北京條約》,除開放天津為通商口岸外,同時割讓九龍給英國。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悲憤交集的咸豐在憂鬱中駕崩於熱河行宮,卒年31歲。咸豐崩逝後,其長子載淳繼位,年號同治。
咸豐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咸豐帝的梓宮由熱河啟程,十月初三日到達京師,並先後安奉於乾清宮、觀德殿。同治元年九月九日,咸豐帝的梓宮由京啟程運往東陵。由於此時咸豐帝的定陵尚未竣工,只好將梓宮於風水牆外的隆福寺行宮暫安。同治四年八月,定陵主體工程告竣。同年九月二十二日辰時,咸豐帝入葬定陵地宮,合葬地宮的是死後才被冊封的皇后薩克達氏。
不知歸葬何處的同治帝
咸豐帝熱河駕崩後,由他當時唯一的一個年僅6歲的兒子載淳繼承大位,年號同治,第二年(1862年)為同治元年。
同治即位後,尊封咸豐帝的皇后鈕祜祿氏為“母后皇太后”,徽號“慈安”;尊封自己的生母、貴妃葉赫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徽號“慈禧”。由於慈安居於東宮,慈禧居西宮,歷史上又將其稱為東、西太后。
早在咸豐駕崩前的彌留之際,就意識到在他死後,這兩個已是皇后和貴妃身份的女人,尤其是葉赫那拉氏,可能會鬧出違背祖制的響聲來。為了遏制這兩個女人干預朝政,咸豐特別在遺詔中宣佈,由肅順等八大臣顧命,以輔佐年幼的皇帝。但令這位先皇出乎意料的是,看上去頗有些自命不凡的肅順等八大臣,在權力的爭奪中,竟一夜間被兩個女人擊垮,朝中的大權最終還是落在了東、西二宮之手。自此,大清的朝堂上,兩宮皇太后開始了以皇帝的名義行使太后職權的“垂簾聽政”。同治本人也開始了永無休止的作為傀儡皇帝的政治生涯。
按照清朝祖制,歷代皇帝都是登基後即選陵址、建陵寢,同治登基自然不能例外。但令人費解的怪異事情又出來了,同治當了十幾年的皇帝,兩宮太后卻一直不開口提修建陵寢一事。太后沒有恩准,作為傀儡皇帝的同治自然不敢吭聲。
同治十三年(1875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同治因染上梅毒而撒手人寰,年僅19歲。
同治駕崩後,由於無嗣繼位,便由慈禧做主,將慈禧胞妹的兒子、同治的堂弟兼表弟、年僅3歲半的載接入宮中,並很快讓其繼承大位,年號光緒,第二年(1876年)改元光緒。
光緒繼位後,同治的皇后阿魯特氏,因慈禧的專橫暴虐而深感自己以後處境危艱,前程渺茫,遂於同治去世之後的光緒元年二月二十日,在宮中吞金自殺,卒年22歲。皇后自殺,舉朝皆驚,無不為之扼腕痛惜。
帝后先後崩亡,理應儘快歸葬,但由於慈禧的專權,直到此時同治的陵寢尚未建造,帝后的梓宮只好移奉隆福寺暫安。
由於此前的咸豐帝已葬於東陵,按照清廷祖制,作為兒子的同治理應葬於西陵。但這時權柄在握的慈禧卻偏偏不理祖宗那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