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由入籍;
(七)滿、蒙、回、藏原有之宗教,聽其自由信仰。
隨著皇帝退位詔書和民國優待清室條件公佈天下,宣告了大清皇朝統治中國的正式終結。自明山海關守將吳三桂迎清兵入關,多爾袞定都燕京,以攝政王開基,入主中原,奠定大清基業,此時也以攝政王終結。大清王朝共傳十主,凡二百六十八年,若加上入關之前,清王室在滿洲稱帝的二主,總計十二朝。
按照清廷和民國政府事先達成的協議,紫禁城一分為二,以乾清門廣場為界,前朝部分即三大殿【2】和文華、武英等殿宇歸民國政府所有,內廷部分即後三宮【3】和東、西六宮等處,仍為清廷人員佔據。
在這以後的十幾年裡,紫禁城內小朝廷那種窮奢極侈的生活方式未有絲毫的變更,宮裡宮外駐有大批的護軍,森嚴氣氛一如既往。滿蒙王公舊臣遺老,以及唸佛吃素的僧侶們,照例進進出出,向高踞在寶座上的“小皇帝”叩頭禮拜。大批太監、宮女、侍衛供“小皇帝”和“後、妃”及“皇室”人員役使,並有“內務府”【4】、“宗人府”【5】等衙署為小皇帝和“皇室”人員操辦事務。
其後數年間,袁世凱復闢帝制失敗,於1916年6月6日,在全國人民的唾罵和###聲中死去。1917年,張勳率領他的辮子軍從徐州一路殺上京城,將溥儀重新按坐到龍椅上,又讓其做了皇帝,並在城裡城外掛起了象徵著清皇朝的龍旗,實行了復辟。重新當上皇帝的溥儀沒有想到,他的這個舉動,為後來被驅逐出宮和東陵盜案的善後事宜,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麻煩。更令他想不到的是,對這次歷史上稱為“丁巳復辟”的事件極為不滿的北洋實力派人物段祺瑞,立即在馬廠誓師,率軍殺來,直殺得張勳丟盔棄甲,逃到了荷蘭使館。整日夢想著重振大清雄風的溥儀,也不得不第二次頒佈“退位詔書”,天下暫時又得以平靜。這之後的幾年中,民國政府又接連經歷了幾任總統的更替,整個中國漸成諸侯割據,軍閥混戰不息,更加動盪不安的新格局。
歷史終於迎來了以直係軍閥曹錕為政府總統的不凡的1924年和在這一年裡發生的“北京政變”。這次中國近代史上非同凡響的政變,在促使“賄選總統”下臺、紫禁城內的小朝廷煙消雲散的同時,也為幾年之後清東陵發生的驚天大案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註釋:
【1】瀛臺:西苑南海小島上的建築群。明代原稱南臺,清代自順治年間修葺後開始使用,因其景色秀麗多姿,美如畫中的海上仙山“瀛洲”,故改名瀛臺。
【2】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之總稱,是位於紫禁城內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也是明清時期外朝的中心。三大殿南北依次坐落在土字形的臺基之上,以門廡相連,四角有崇樓,為一封閉式院落。佔地八萬餘平方米,約佔紫禁城總面積的九分之一,是宮中最大的院落,至今建築儲存完好。
【3】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之總稱。位於前三殿後的中軸線上,是明清時期內廷的中心。後三宮南北依次坐落在兩米高的臺基之上,以門廡相連,平面呈矩形,南北長約二百二十米,東西寬約一百二十米,佔地約二萬六千平方米,房屋四百二十餘間,至今建築大致儲存完好。
【4】內務府:或作內府,“總管內務府”的簡稱。清代總轄宮廷事務的機構,凡帝后的衣、食、住、行、育、樂都由其負責承辦,並管理太監、宮女等。清入關前即設定,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廢,改設十三衙門。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又廢十三衙門,復置內務府,遂成定製,直至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宣統皇帝溥儀被逐出宮為止。內務府最高長官為總管內務府大臣,簡稱為內務府總管,正二品,皆由滿族王公大臣兼任,無定員,等於是皇帝的大管家。
序章 日落紫禁城(3)
【5】宗人府:管理皇族事務的機構。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改大宗正院而置,設宗人令一人,左右宗一人,宗正、宗人各一人,俱以宗室王公充任。宗人府掌皇族屬籍,按時纂修玉牒(皇帝家譜),書宗室子女嫡庶、名封、嗣襲、生卒、婚嫁、諡葬之事,對確保皇族特權、維護皇家宗法等,具有重要作用。
。 想看書來
奉軍入關(1)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中國北方最具實力的兩大軍事集團——佔據東北三省的奉系軍閥張作霖同佔據中原、掌控###的直係軍閥吳佩孚、靠賄選登上總統寶座的直系首領曹錕之間大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