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aps;”見A Voice of Our Own; ed。 Nancy M。 Newma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6); 。
對麥克福爾的採訪;2002年2月11日對基倫·斯金納的採訪。
2002年7月19日對弗朗西斯·福山的採訪。
txt小說上傳分享
走向伊拉克戰爭(1)
“邪惡軸心”講話把伊拉克帶到了舞臺中央,它也一直是在那裡。從2002年1月到2003年開戰,布什政府應該如何處置薩達姆·侯賽因政權,成為美國外交政策和全部美國政治生活中壓倒一切的問題。其他國家和其他問題也會偶爾飄進人們的意識,但過不了幾天就被人淡忘,主要原因是布什政府不想讓精力和資源從伊拉克分散開來。例如,當朝鮮證實它正在實施的核武器計劃時,布什政府堅持說不存在危機或緊迫感。布什發表國情諮文講話後不久,國務卿科林·鮑威爾指出:“關於伊朗和朝鮮,沒有對這些國家發動戰爭的計劃。”鮑威爾乾脆把伊拉克從那份不準備發動戰爭的國家的名單上省略了。①
那年晚冬和2002年春天,布什政府連續對美國對伊拉克的政策進行內部檢討。參加者是各主要外交政策部門的二、三把手。五角大樓的代表是沃爾福威茨和負責政策的副部長道格拉斯·菲斯。國務院來的是阿米蒂奇和副國務卿馬克·格羅斯曼。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代表包括賴斯的副手斯蒂文·哈德利,以及負責伊拉克的中東地區專家扎爾梅·卡利爾扎德;有一段時間還有國安會反恐專家的韋恩·唐寧將軍。中央情報局副局長約翰·麥克勞克林、參聯會副主席彼得·佩斯也都參加了。②
該小組同意,遏制已不再是對付薩達姆·侯賽因的可行策略。即便是克林頓政府,在其最後幾年裡至少在理論上也公開傾向於更迭伊拉克政權。現在,阿富汗的塔利班已經推翻,布什班子的成員決心把薩達姆·侯賽因趕下臺。他們希望,在伊拉克更迭政權不僅是個目標,而且成為事實。
但怎麼幹呢?有三種可能。第一種選擇稱為飛地戰略。這個主意是流亡的伊拉克國民大會領導人及沃爾福威茨和卡利扎德等美國支持者在20世紀90年代末提出來的。如果採納這個辦法,伊拉克反對派將在美國的支援下,在伊拉克南部、北部或南北同時建立飛地。美國將承認這些飛地的領導人為伊拉克合法政府並提供軍事支援。反對派可以從這些飛地挑戰薩達姆·侯賽因政權並對其發起軍事行動,直到該政權倒臺。
第二種選擇是透過政變推翻薩達姆·侯賽因。中央情報局在20世紀90年代曾做過嘗試,但沒有成功。第三種選擇是美國以地面部隊全面入侵伊拉克。當然,這也是老布什政府1991年海灣戰爭時拒絕採納的辦法。
政府官員排除了飛地戰略。那種方法太慢,不可能奏效,而且讓人擔心肯尼迪政府在古巴搞豬灣入侵時那樣的災難重演。伊拉克反對派靠自己不可能在軍事上打敗薩達姆·侯賽因,到頭來還得美國派兵干涉去救他們。③即使事情進展順利,飛地戰略也會把局面搞得很混亂,參加這項研究的人想要的是更快、更果斷的辦法。
於是,剩下的選擇就是政變或入侵。參加者不排除政變的可能,實際上,中央情報局一直被鼓勵繼續嘗試。但布什的官員們也意識到政變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布什政府實際上不能依賴這一策略把薩達姆·侯賽因趕下臺。而且,政府官員們認為即使政變成功,它本身也不足以達到他們的全部目的。政變之後,仍然可能需要美國在伊拉克進行某種形式的軍事幹涉,以確保伊拉克的某些新領導人不能控制並重新恢復薩達姆·侯賽因多年前開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
由於所有這些因素,第三種選擇隨之凸現出來,即美國全面入侵。這種方法看起來最可能成功地更迭伊拉克政權。早在2001年秋,五角大樓就開始起草計劃對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一勞永逸地把薩達姆·侯賽因趕下臺。2002年初,該軍事計劃變得更認真、更具體了。拉姆斯菲爾德開始與中央司令部司令湯米·弗蘭克斯將軍密切合作,制定入侵計劃。在最寬泛的意義上,軍事幹涉伊拉克的程序在2002年春天,也就是戰爭爆發一年前就計劃好了。
毫不奇怪,布什政府對伊拉克加強關注的事開始洩露到新聞界,有關軍事計劃也走漏了風聲。一則報道說,五角大樓“正致力於一場大規模空中作戰和地面入侵”。最先由戰略家哈倫·厄爾曼提出,意指大規模、毫不掩飾地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