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與環境的其它存在結成一定的作用關係,並且在這樣的作用關係下存在和發展。在人追求欲求的滿足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結成一定的相互關係,或者說形成一種相互關係結構,即,既相互競爭又相互依存,這樣的關係是人與人相互關係及社會結構的基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是在人相互之間的衝突和合作中實現的。
因此,認識欲求需要將其置於整個生物發展過程中,這樣我們才能對欲求這種生物屬性有準確和客觀的認識。
在欲求面前,即面對生物的基本屬性,人沒有選擇,人只有去滿足它們,而不可能從自身的生物狀態超脫出去。表面看,人有自由意志,可以選擇做什麼和不做什麼,然而,追尋人意志的本源,人的意志源於人的本性,行為不過是實現欲的表現。人的行為動機首先是生物性的,人要滿足自己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沒有這樣的滿足需要人類就不可能生存。
在人類社會中,人的基本活動包括物質、情愛、權力和求知等一系列的活動,人們獲取物質利益的滿足、追求異性、謀取權力這些活動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結構,每個人根據其生存能力的不同取得相應的利益和社會地位,各種社會現象和活動都與人的欲求相關聯。可以想象,如果沒有欲求就不會有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也不會存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也就更談不上建立在人類物質生活之上的精神和文化活動。
古人云:“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雖然過去的人不能從進化論和生物學的角度來對生命的存在狀態進行理解,但這反映了人們關於對物和性的一種樸素的認識,或者說是一種直覺。物和性觸及人生的根本:不食,就不能維持生命的存在;不色,就談不上種族的延續。人性,特別是人的自然屬性(即飲食男女)乃是一種天賦的東西,即自然的造化,欲求與生俱來,它在生命過程中能夠產生出神奇的力量。
從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來看欲求的作用。人的需要和追求是什麼,這其中包括良好的生存環境,豐富的生活資料,低強度的勞動,更多的享受等等,要得到這些,人需要勞動和創造,或者說從事使自己的生存狀態與環境相適應的活動,可以說人類活動是由生物性的欲求展開的。欲求在人身上產生這樣的作用,人會不滿足於現狀,從而不斷地鞭策自己,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人間的奇蹟就是在這種追求的過程中被創造出來的。
所以,人生,不管有人把它說得多麼神聖和高尚,而實際上最基本也最實在的,是要生存和發展,即人在欲求驅動下的各種活動。生命的存在是自然現象的一部分,生命的延續和發展由內在欲求驅動,作為一種物質屬性,自生命出現的那一刻,欲求便相伴而生,並且始終存在於生命發展變化過程中。
說到人生,人生存的基本內容不過是追求各種欲求的滿足,儘管這種觀點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被認可。在人的生存過程中,人類所有的活動都是基於欲求這種生物屬性來進行演繹的。
人生是一個不斷地追求生命內在需求滿足的過程,這就是在財富、情愛、權力等欲求滿足的實現。人一生忙忙碌碌,吃苦受累,所要得到的就是為了滿足各種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人一生都在為滿足自身的各種需要做著努力。人活著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一生中有許多困難和痛苦,但人還是要活下去,並且樂於生,為什麼,這是由於人有許多需要滿足的慾望。
在人追求欲求滿足的過程中,求會有得與不得,人世間的幸福快樂,苦難悲傷,皆為欲求的結果。人一生都在努力和期待,在擔心和希望中體驗人生,悲與喜,愛與恨,失落與滿足,這些構成了人生的內容。
同時,追求欲求滿足的過程也是人認知的過程,滿足欲求的需要促使人對自然和自我進行認識,並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達到更好的生存狀態。人生不是空泛的,包括人的思想和理念都不可能撇開現實的東西而存在,人的思想或精神產生於實現欲求的活動中,沒有脫離物質、情愛而純粹的精神活動,人在實現自身欲求的同時也在認識宇宙世界。
再看一下人所追求的理想和人生價值,人的理想是什麼,說到底就是喜多憂少、多樂少苦,美好生活即人的各種欲求更好地滿足。所謂人生價值,也就是人在增添歡樂、減少痛苦上所做的有益的事,人類從刀耕火種到如今的電子資訊時代,走的就是驅苦求樂的路。人的理想和人生價值不是抽象的東西,而與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近代人類社會發展狀況看,科學作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決定性的力量,而科學不過是滿足人慾求的一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