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興趣班變成了負擔班,媽媽的興趣變成了孩子的煩惱。
我們說,今天的孩子頭上壓著“六座大山”:媽媽、爸爸、奶奶、爺爺、外公、外婆,一人一座山。每個人都把這唯一的孩子看成掌上明珠,每個人的期望值都很高,每個人都在加碼。
孩子很累很累。家人的期望,變成了孩子頭上沉重的負擔。
為了圓爸爸媽媽“上大學”的夢,為了不叫父母在人前“沒面子”,家裡的書桌變成了課桌,溫暖的家庭變成了嚴肅的課堂。
我曾在一所小學搞過調查:“小學生最大的煩惱是什麼?”無論是學習差的,還是學習好的孩子,都異口同聲地回答:“作業太多,我們沒有玩的時間!”
孩子們的作業堆積如山,有的孩子寫到晚上10點,作業還沒有寫完。因為,除了老師留的作業,還有媽媽的A卷,爸爸的B卷。
許多孩子做作業愛磨蹭,為什麼呢?有個男孩曾對我說:“我不能趕快寫,寫完了以後,還有媽媽爸爸的作業呢!我就得磨,一篇作文從早上寫到晚上,他們就沒辦法啦!”
年輕的媽媽也很累很累。除了上班、做飯、洗衣服,還要天天晚上“陪讀”,看著孩子寫作業。
有份材料曾對“家庭課堂”做了極為生動的描述。
孩子看書看累了,想出去玩一玩,媽媽會說:“沒出息,傻玩能考上大學?沒有文憑,怎麼找工作?”
孩子困了,眼皮直打架,媽媽馬上遞上一杯“雀巢”或一支“蜂王精”,鼓勵孩子連續作戰。
孩子想看看動畫片,媽媽的臉拉得老長。“不行,全家人為你都不看電視了,你還好意思看?”
就這樣,在媽媽的統一排程下,全家人始終處於“一級戰備”狀態,整天做事輕手輕腳,說話小聲小氣。一切都是為了一個目標:非要孩子爬上象牙塔尖不可。
一天兩天,孩子認了;一個月兩個月,孩子忍了;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壓、壓、壓,終於悲劇在孩子身上發生了。
一個5歲的男孩,因母親逼著他學彈琴而把自己的手指弄斷;一名北京女中學生,因考試成績不好,跳樓自殺;一名南京大學生,媽媽爸爸都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夫婦倆一心想讓這唯一的孩子出國深造,於是從小學到大學,天天看著兒子學,逼著兒子學,不給兒子一點自由,兒子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終於忍無可忍,就在過22歲生日那天,用皮帶勒死了自己的媽媽和爸爸!
失去的夢,是找不回來的。
我們不能用自己過多的慾望,去扼殺孩子的童年。
失去了童年,會給人的一生帶來許多不幸。是誰剝奪了孩子們的童年呢?
我們當媽媽的,是不是應該認真想一想呢?
3.走出教育誤區……不當“雞媽媽”(1)
“雞媽媽”的溺愛使母愛變成了“母害”。
由於我們只擁有一個孩子,許多年輕媽媽產生了懼怕心理:生了男孩怕學壞,生了女孩怕受害。
年輕媽媽就像老母雞一樣,把孩子呵護在自己的翅膀下,整天提心吊膽,不敢離開半步,生怕失去自己唯一的“寶貝”。不知不覺,步入了教育的誤區。
於是,母愛變成了三點水加一個“弱”字的“溺”愛,母愛變成了“母害”。
溺愛主要表現為三種型別。
代替型
一所學校通知學生打掃衛生,只見媽媽們拿著掃帚、抹布和鐵鍬,成群結隊來到學校,她們怕孩子累著,親自出馬上陣了。當有人問一位年輕媽媽:“你孩子在家做家務嗎?”那位母親毫不含糊地回答:“疼還疼不過來呢,還讓他做家務?”
孩子去參加活動,家長陪伴的陣容十分嚇人。某大報曾登出一張小學開運動會的照片,圍觀的家長比學生還多。照片題目是:是誰在比賽?
每天,孩子的書包,媽媽代替收拾;孩子的鉛筆,媽媽代替削尖;孩子的鋼筆,媽媽代替灌水;老師告訴孩子的事,媽媽全替孩子想著。有一天,一位二年級班主任批評幾個沒帶齊用具的學生,幾個孩子都埋怨起來。這個說:“都怪媽媽沒給我裝上!”那個叫:“都怪爸爸沒給我收拾好!”好像一切過錯都是媽媽爸爸的,他們什麼責任也沒有。
代替,究竟帶來了什麼呢?帶來了孩子的懶惰與無能,也帶來了父母的悲哀和失望。
滿足型
孩子要什麼,媽媽就給什麼。有的家長,沒工夫去教育孩子,於是千方百計去滿足孩子花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