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2/4 頁)
能感覺到,大自然開啟了它的大門,讓我們聽到風聲、雨聲、雷聲、水聲、小鳥的唱歌聲、蟈蟈的演奏聲、小狗的玩耍聲、母雞的報喜聲、公雞的打鳴聲……於是,我們融入了大自然。
器官不用就會退化,我們可不想讓孩子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裡。那麼,假日裡,就帶上孩子,離開喧鬧的城市,到野外去,到山裡去,到海邊去,到大自然中間去傾聽,忘掉如山的作業,忘掉考試的成績,忘掉往日的不快,只是去聽,聽平日聽不到的聲音,感受聽的美妙!
二、我們要學會傾聽,傾聽對方的聲音
我們每天要跟人打交道,周圍的人都是我們傾聽的物件。大人要傾聽孩子的聲音,孩子也要傾聽大人的聲音;學生要傾聽老師的聲音,老師也要傾聽學生的聲音。只要我們專心傾聽,就能夠感覺到對方接納了我們。
跟對方交談時,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我們都要專注地看著對方,耐心地聽他說話。雖然我們工作一天十分勞累,但當孩子向我們訴說時,我們要鼓勵他說,儘量讓孩子透過語言,把自己所有積極的、消極的情緒都表達出來。今天的孩子太缺少傾聽者了!
人人都有喜怒哀樂,人人都希望與他人分享喜悅和悲哀,人人都渴望得到共鳴和理解,孩子自然也不例外。對孩子來說,與他們共享快樂或分擔憤怒、恐懼、壓抑、悲傷、哀愁等情感的最佳人選,無疑是他們的父母。
我們的耳朵要有“承受力”,不能只愛聽“好話”,不愛聽“壞話”。聽到孩子帶回“好訊息”,便喜滋滋地摸摸孩子的頭表示讚賞;可是聽到“壞訊息”,就嗤之以鼻,甚至劈頭蓋臉地訓斥,即使很想對孩子的處境表示理解,也往往不知如何表達。
傾聽需要修養。人長了一張嘴巴,耳朵卻有兩隻,就是要少說多聽。平日跟朋友交談,雖然我們有一肚子的新鮮事,但還是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朋友,自己甘當“聽眾”,鼓勵別人談自己,讓每個朋友都感受到有人傾聽的快樂。假如朋友把“秘密”告訴我們,我們保證絕不亂說,因為這是傾聽者應有的道德。
三、我們要學會傾聽,傾聽自己的回聲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自己的回聲中,只要豎起耳朵就能聽到。
一個男孩跟媽媽鬧彆扭,獨自跑到大山裡喊:“我恨你!”大山裡也傳來一個男孩的聲音:“我恨你!”男孩害怕了,回家告訴媽媽,山裡有個壞孩子說恨我。媽媽陪他又來到山裡,讓他衝著大山喊:“我愛你!我愛你!”果然,大山回應著:“我愛你!我愛你!”
這聲音就是回聲。回聲是我們自己發出聲音的重複。我們要常常傾聽自己的回聲,檢討自己哪些話說得對,說得文明,哪些話說得不對,說得不文明。我們不要當著孩子說不應說的話,更不要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記住,孩子就是父母的回聲。
學會傾聽,對方就會開啟心扉,世界就會向我們開啟新的視窗。
4.財富之四……會說話的嘴巴(1)
在現代社會,一個人要成功必須學會說話。
說話是一門學問。
在現代社會里,一個人要成功必須學會說話。會說話是與別人溝通的一種重要能力。想讓孩子成為會說話的現代人,要注意些什麼呢?我來說說我的體會。
一、敢說話才能會說話
當一名“知心姐姐”,經常要面對眾人講話。尤其是1986年孩子們強烈要求“知心姐姐”從報上走下來,我創辦了“知心姐姐諮詢活動”,參與創辦了“知心電話”,經常要登上講臺,面對孩子、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談我對人生、對教育的看法,向成人傾訴孩子的心聲,向孩子轉達成人的期望。
我最先要克服的是當眾說話的恐懼心理。記得我第一次上臺講話,看到臺下黑壓壓的人,緊張極了,渾身打顫,手腳冰涼,腦子裡一片空白,把背好的詞全忘了……最後,只好拿出稿子來唸。
後來,我拜訪了著名的故事大王孫敬修老師。孫老師向我傳授了當眾說話的幾點“秘訣”。
一是講話要吸引人。如果上場時會場亂哄哄的,你不必大喊大叫:“大家安靜……”這樣,即使暫時安靜了,你的講話不吸引人,場上還會亂起來。面對第一排關注你的孩子,你先小聲講一個故事。一會兒,孩子們笑起來,後面孩子就會急了:“孫爺爺說什麼了,我沒聽見……”帶著遺憾,他們的注意力會全集中到臺上,生怕再落下什麼有趣的事。這樣,場上自然會安靜下來,你便可以言歸正傳了。
二是眼睛不必去看那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