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3/4 頁)
乞討以賣藝吸引人,乞丐總是穿著得體,能彈會唱。燕青乞討是“西式”的(正好符合他多才多藝的特徵),和傳統乞討有一定的衝突…
其實細細看去,這部小說對原著的補充發揮的地方很多,發揮時總體把握的原則是讓看過水滸的人有新鮮感,甚至共鳴感,讓沒看過水滸的人覺得燕青是個有趣的人物,想翻翻原著加以對照。
本人的寫作手法是寫實主義,儘量符合歷史實情和生活常理,對違背自然規律的“胡亂穿越”或“靈異操縱”不感興趣。儘管這篇小說用了一些宗教的內容,但宗教不等於靈異,真正的宗教是超於自然而又不違背自然的,所以我再想用些功夫寫一點這部書的宗教背景:景教究竟是什麼教?在中國有什麼淵源?燕青最後沒弄懂的“女媧”和“挪阿”是怎麼回事?姬家村的無字春聯有什麼來歷?孔子晚年為什麼要鑽研易經?易經“復卦”中的玄機和聖經的“創世記”有什麼關係?…
我想這本小說在你茶餘飯後閱讀消遣之後,能再給你帶來一些對國學經書和上古歷史的思考和感悟,那便是我最大的欣慰。
希望繼續關注
中國的“易經”和西方的“聖經”有聯絡嗎?
秦始皇焚書時,以“易經”為卜卦之書而獨存,從此“易經”成了古今第一部完書。“易經”得以倖免秦火,尚有更深的原因,因為書中不僅記載了上天的救贖計劃,而且藏有永生上帝的印記。近代新儒學家熊十力先生說:“孔子作周易,始絕術數,而純為哲學大典。”用孔子自己的話來說,學易可以避免人生誤入歧途。《論語 述而》記載孔子言:“加以我數年,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也。”這句話可以和他說的另一句話連起來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可見,在孔子的人生中,周易對這位樂天知命的夫子有著何等的地位。周易能夠幫助他認識人生使命和目的,能幫助他避免人生的重大錯誤。
孔子說:“不佔而已矣。” 這對於今天學易的人,應該是一個重大的啟示。我們不可將重心偏置於占卜之類的活動,而應該從中找到上天所定的人生目的。《繫辭上傳》載:“是故聖人以通填寫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聖人用易來啟迪天下人的心志,成就天下的事業,了斷天下的疑難。人間的事業第一講究的就是“天時”,只有對天時有充足的瞭解,人間的事業才可能立定成就。
從孔子的敘述中可以得知, 《周易》裡面深藏這不少上天所啟示的道理,不然可以因讀《易》而知天命呢?《易》的博大精深,不是一兩篇文字可以窮盡,所以此處僅以“復卦”為一代表。
另外,我們知道《聖經》為一部上帝所啟示的經書,人們讀《聖經》也是為了知天命而行天命:即上帝的旨意。《聖經》和《易經》同樣啟示上天的道理,有時籍著《聖經》的歷史背景和經文的平白直述,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易經》,有學者甚至指出:不懂《聖經》的人不能真正讀懂《易經》。
孔子作為幾乎春秋戰國時全部中國古代經典的編撰者,在中國人心中佔有摩西在猶太人心中的地位。摩西著《舊約聖經》五大律法書,也可能是《約伯記》的作者。有趣的是,孔子也中國現存五經的編撰者,另有一經《樂經》現已亡佚。 與孔子不同的是,摩西有機會站在上帝面前,從上帝手中領受十條戒命,並將上帝所教導他的記下來,記在聖經裡。而孔子沒得到這種天賜的機緣。他在編撰故經時發現,有些重要的真理易經失傳了,不禁哀切地發出“大道即隱”的遺憾。他的一生,特別是晚年,都在尋索恢復這些失去的大道。而《周易》一書就是他醉心於尋索的關鍵性經書之一。
(此文和今後幾篇文章均摘錄於王敬之博士的“神學與國學的對話”,這本書對本人影響極大,所有我的小說中有此書觀點的影子)
易經中的“復卦”洩漏上帝七日造天地的“天機”?
我在“浪子燕青”之聖光杯傳奇”這部小說中幾次提到易經的“復卦”是有意的安排,因為“復卦”是易經中最有玄機的一卦,我假“燕青”這麼絕頂智慧的一個角色去窺探一點其中的玄機,是希望國學愛好者對易經中的“復卦”產生一點思考。
“復卦”原文為:“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利有攸往”。這幾句話用白話文表達就是“復卦:亨通無礙。或出或入均無疾患,有朋友駕臨,不為追究罪咎。來往有一定的規律,每縫第七日反回。有利於前往。”
有人可能要問,這位朋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