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先彙報說,我這次奉總理和先生之命去請蔣先生,他還是執意不回,眼下李濟深師長又不能來籌備處主事,王柏齡高參還是想回上海去找蔣先生。
軍校的籌辦事宜全靠廖等先生出主意,拍板。”
說罷,他拿出一份急需修訂的學校辦學章程,交廖過目。
廖仲愷看後,表示即呈送總理審定。
他談到正在全力以赴籌款辦校。
蘇俄顧問已經答應無條件地給200萬現款作開辦費,還準備運送大批軍械到廣州。
隨後,廖仲愷徵詢葉劍英的意見。
葉劍英謙虛地說:“我只當過幾年教員,沒有辦過大學校,缺少經驗。
從教授工作的角度看,目前,學生報考很踴躍,本校入學考試委員會已經成立,需要確定日期,舉行入學考試。
除此之外,有兩大問題急需解決:第一,對各方推薦來的教官和考官,教授部已填具履歷,逐一呈送先生,請先生親自考核選定。
特別是考官,不論是誰推薦的,一定在擁護孫先生,執行黨的辦校方針上立場堅定,且有真才實學,堪為師表者才行;不然的話,濫竽充數,是教不出好學生,培養不出拔尖的人才的。”
接著,葉劍英談了第二條意見,有關撰寫教育綱領和計劃,確定課程、編寫教材等教務方面的事。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葉劍英的非常之路 第一篇(14)
這些都是開學前必須做好準備的。
廖仲愷聽了表示贊同,對所談問題應交籌委會立即開會研究,再報告總理。
鄧演達和葉劍英準備告辭。
廖仲愷還是有點不放心,又說,“根據總理的意思,學校要爭取5月開課,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要一邊籌辦,一邊招生,先做起來如何。”
他繼續詢問還有什麼事要辦。
葉劍英同鄧演達商量後,談了關於課程設定的意見。
他說謹遵總理所教,軍校的宗旨就是創造革命軍,而軍隊能不能革命,全在於培養將士有革命的志氣。
所以學校應當重視政治課程,政治與軍事應當規定一個比例,新生入校先進行一個月的入校軍人教育,再進行正規教育,學期定為一年畢業,是否合適?請先生定奪。
廖仲愷聽了很滿意。
他非常重視蘇聯紅軍的經驗,尤其是政治思想工作,叮囑他倆回去請教蘇俄顧問,再確定教育計劃和軍政課程的時間比例。
葉劍英和鄧演達帶著重託,滿懷信心,離開大元帥府。
十一、“全校最有威望的教官之一”
按照廖仲愷的囑託,葉劍英和籌備處的幾個教官,常常從南堤來到東山,向蘇俄顧問請教,編制和修訂第一期學生教育計劃,確定軍事教育科目。
第一期軍事教育科目,分為學科與術科兩大項。
政治教育科目,教授部統籌規劃,由政治部專司編制詳細的政治訓練計劃。
鄧演達和葉劍英等根據蘇聯顧問的意見,提出初步計劃,確定以最基本的革命理論和革命知識為主要內容。
三民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都列入正課。
明確規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等書籍,本校學生皆可閱讀。”
葉劍英作為教授部的一個負責人,除制定教育計劃,參與指導整個教程、教令、教材的編寫外,還親自編寫兵器等方面的教材,認真組織備課。
與此同時,葉劍英還要兼做籌備處的招生準備工作。
3月下旬,經過各地考試和學校最後複試,籌備處從1200餘名考生中正式錄取350名,備取100餘名。
但是,當時礙於經費不足,100多名備取生不能入學。
這些人大多處於人地生疏、生活無著的境地,要求學校收容。
葉劍英和籌備處的一些同志很同情他們的處境,讓入伍生派代表去謁見孫中山,提出全體學生願把自己每天的伙食改為兩餐,勻出一餐給備取生吃,讓他們入學深造。
中山先生甚為感動,當面嘉許同學們這種團結友愛、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勉勵大家說:“命要革,飯也要吃飽,每天三餐不能減。
就是減少大元帥府的開支,也要讓備取學生全入學。”
同學們感動得熱淚盈眶。
葉劍英從這件事情上,看到孫中山為革命建校,對青年愛護備至的光輝榜樣,又一次受到了深刻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