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此所謂‘強駑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
附錄1:易中天讀不懂諸葛亮(4)
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孫權不愧是人中之傑。原本是他自己想拉劉備共同抗曹的,但他卻故意做出一副“觀望成敗”的樣子,害得諸葛亮絞盡腦汁地“說服”他。這樣一來,“江東和談”的主動權自然就落到了孫權的手中。
那麼,“江東和談”的核心條款是什麼呢?這樣一個關鍵的問題,查遍所有的史書,竟然也不見記載。難道,雙方只是隨便說了聲出兵便不再談別的條款了?難道,他們也沒有規定戰後利益怎樣分配嗎?很顯然,這個關鍵性的史料,被人隱去了。
本人大膽推測,當時“江東和談”肯然是定下了戰後的利益分配原則,這個原則便是:一切由孫權說了算。惟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解釋,赤壁之戰後為什麼周瑜要分土地給劉備;惟有這樣,我們也才能夠理解,為什麼劉備嫌周瑜分的地太少,不得不去向孫權借荊州數郡。
劉備對諸葛亮的江東之行並不是很滿意,因為劉備明白,諸葛亮被孫權耍了。所以在戰後封賞的時候,劉備只給了諸葛亮一個軍師中郎將的職位,而且還派他派到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那裡的賦稅徵調工作。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與諸葛亮相比,關羽和張飛得到的提升更高。其中,關羽被升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張飛則成為宜都太守、徵虜將軍,封新亭侯。
明末學者王夫之便認為,孫劉聯手破曹,關羽撈不得半點功勞,劉備方面的最大功臣是諸葛亮。
(《讀通鑑論》:諸葛公東使,魯肅西結,遂定二國之交,資孫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於亮。)
可王夫之又哪能瞭解劉備心中對諸葛亮的不滿呢?
由於“江東和談”吃虧太大,導致劉備在戰後不得不聽任孫權、周瑜對勝利成果的分配。劉備想拿下貧窮的荊南四郡,都不得不先去“詣京見權”,而且還由此擔上了“借荊州”的債務。所以,自從江東和談以後,劉備沒再讓諸葛亮搞過外交。
由於孫權演戲過於逼真,以至於陳壽認為,孫權是因為既佩服劉備,又欣賞諸葛亮的才華品行,才派兵援助劉備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權既宿服備,又觀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
就“江東和談”的整個過程看,孫權才是真正的外交天才;而諸葛亮根本不是孫權的對手。
(三)易中天讀不懂“借荊州”
在研究三國曆史“荊州之爭”時,很多人都在納悶:既然赤壁大捷是孫劉兩家聯手獲得的成果,曹操敗退後留下的荊州土地就應該由兩家平分才是,為什麼歷史上會有劉備向孫權“借荊州”的說法?
有很多學者實在搞不明白這個問題,於是就乾脆宣稱:劉備從沒有向孫權借過荊州;而孫權向劉備討還荊州,則是一種無理取鬧的行為。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下)一書中,就沿襲了這樣的觀點。
如果劉備真如易中天所說的那樣,從來沒有“借荊州”,那麼孫權為什麼要不斷向劉備討還荊州?而劉備為什麼會答應要歸還荊州給孫權呢?難道孫權和劉備都是瘋子,或者是傻子?很顯然,易中天低估了古人的智商。
其實,困擾易中天的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劉備之所以要向孫權“借荊州”,是因為孫劉兩家在赤壁之戰前有過一次“江東和談”,這次“和談”的基調之一便是:戰後的勝利成果應由孫權負責分配。惟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理解,周瑜為什麼要分南郡南岸之地給劉備;惟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理解,劉備為什麼在“詣京見權”(《三國志。周瑜傳》)及“復從權借荊州數郡”(《三國志。先主傳》引《江表傳》)後才去進攻荊南四郡。
那麼,為什麼孫權能在“江東和談”中佔居主導地位?那是因為劉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