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頁)
,是因為他上了孫權的當,把過多的精力用在瞭如何說服孫權上面,從而犧牲了劉備方面的很多利益。而孫權其實是根本不需要說服的。因為孫權打心眼裡就決定了要抗擊曹操。
既然孫權本意是要抗曹的,為什麼諸葛亮還要去費盡口舌地說服孫權去抗曹呢?他這不是多此一舉嗎?這是因為孫權使出了一個非常狡猾的計謀,而這個計謀著實把諸葛亮給騙住了。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附錄1:易中天讀不懂諸葛亮(3)
魯肅拜見劉備,這本可以視之為孫權主動伸向劉備得橄欖枝。但當魯肅領著諸葛亮來見孫權時,卻突然發現,情況有些不妙。孫權不僅沒有積極迎戰曹操的意思,反而在“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三國志。諸葛亮傳》)而江東群臣則紛紛建議孫權迎接曹操呢。
諸位可能會奇怪,孫權先前不是主動派魯肅聯盟劉備的嗎?周瑜和孫權不是早就做出了抗擊曹操的決定嗎?為什麼此時此刻會發生這樣的變故呢?
其實,孫權並不是真的要“觀望成敗”,他只不過要演一齣戲給諸葛亮看而已。那麼,孫權為什麼要演“觀望成敗”這出戏呢?當然是為了提高自己在“江東和談”中的地位,以獲得“孫劉聯盟”中的最大利益。
孫權深知,劉備是當世豪傑。如果此次孫劉聯盟打敗了曹操,劉備很可能會馬上和自己搶奪勝利成果。所以他孫權不能不防著點。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此次劉備的危急局面,提出一個苛刻的合作條款。
正是基於這樣的目的,孫權才故意“觀望成敗”;即使是面對群臣的迎曹建議,他也並沒有公開表示反對。他是想讓諸葛亮知道:我孫權並非只有抗曹這條路,其實我也是可以投降曹操的。
孫權這麼一演戲,諸葛亮果然就著急了。他上來就對孫權說:“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三國志。諸葛亮傳》 )
諸葛亮實際上使了一個激將法,那意思是說:“你能打就打,打不了就投降,別這麼又想打又不想打的樣子,這樣做會大禍臨頭的。”
對於諸葛亮的諷刺,孫權一點也不生氣。因為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讓諸葛亮著急起來。你越著急,就越有求於我,未來我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些。
孫權反問諸葛亮:“你讓我投降,那麼你家劉備怎麼不降?”而諸葛亮的回答則是:“連田橫那樣的人都能守義不辱,我家主公是王室之胄,且英才蓋世,為世人所敬仰,這樣的偉人如果不成功,只能說是天之意願,他怎能心甘情願沉淪下去呢。”
(《三國志。諸葛亮傳》: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
諸葛亮的話中依然充滿了諷刺的意味。這次孫權故意裝作被激怒了,他勃然說:“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葛亮連用兩條激將法,才讓孫權說出“吾計決矣!”。但孫權繼續沉住了氣,他裝作很不放心地樣子問諸葛亮:“不是我小瞧劉豫州的實力,畢竟他剛剛吃了敗仗,他到底還能有多少抵抗之力呢?”
諸葛亮則告訴孫權:“劉豫州雖然敗於長坂坡,但是歸來的戰士,加上關羽的水軍精甲,足有一萬人,劉琦在江夏也有一萬人。曹操遠道而來,行進太快,犯了兵家之大忌,正如兵書所說的‘必蹶上將軍’;且曹軍不習水戰,軍心不穩。只要我們兩家聯手,破曹並不是一件難事。”
諸葛亮所講的那些兵法道理,孫權並不感興趣,因為先前周瑜早就為孫權講過了。讓孫權最感興趣的是:在劉備那邊,還有兩萬人馬可用。這本來是劉備的軍事機密,結果卻讓諸葛亮給洩漏了出來。於是,孫權當時就“大悅”了起來。
孫權說那好吧,既然劉備只有兩萬人馬,那我這邊就先出三萬人馬吧。
(《三國志。諸葛亮傳》: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