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羽也發起了對樊城和襄陽的圍攻戰。關羽要求劉封、孟達派兵援助,但卻遭到了劉封和孟達的拒絕,他們的理由是:剛剛佔領的山郡還沒有安頓好,若分兵出行,恐怕會造成###。
(《三國志。劉封傳》: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
劉封和孟達的理由也是可以成立的。畢竟他二人的關係還未理順,而申耽、申儀兄弟也居心難測,這裡的情況已經夠亂的了,哪能有心思去管關羽的事情呢?另外,此二人也不屬於關羽管轄,若沒有劉備的命令,他們完全可以不去理睬關羽。
第十四篇 冤斬劉封(2)
荊州丟失以後,劉封、孟達開始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們兩人之間的矛盾也便加劇了。而且劉封還找藉口奪走了孟達的權力象徵——鼓吹。
其實,如果此二人仍然堅持當初的理由,也許誰也不會把關羽敗亡這筆賬算在他們頭上。但後來他們卻互相推諉起來。孟達心想,劉備是劉封的養父,到時候肯定會把責任都推到我頭上,看來我不能在這裡呆下去了。於是他給劉備寫了封信,然後就投降了曹丕。
(《三國志。劉封傳》:會羽覆敗,先主恨之。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
假如劉備能和孟達多相處一段時間,也許他就不會派劉封去奪孟達的兵權。因為孟達的文韜武略要比劉封強出很多。只要看看孟達留給劉備的那封信,就能發現孟達這個人實在是太有才華了。
孟達的這封信是這樣寫的:
我孟達深知,殿下建立的必將是驚天動地的豐功偉業。在創業初期,您巧借吳、楚之地而擁有了自己的根基,有志之士都為此而讚歎不已。我孟達投靠您以後,身上也犯了不少錯誤,這個我自己都明白,何況殿下你呢。自您建立漢中政權後,天下英雄紛紛歸附,而我孟達卻是文不成,武不就,被您列入功臣榜,實在是讓我慚愧的很吶。值此風雲際會,我還是請求離開。我為什麼要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避免糾紛和麻煩呀。再說我也不是個崇高之人,也沒有立下什麼汗馬功勞。我只是羨慕先賢,提前考慮一下未來的結局而已。當年申生孝順之極卻被親人懷疑,伍子胥忠誠之極卻被君主誅死,蒙恬開拓疆土卻被施以大刑,樂毅大破齊國卻遭讒言陷害。我每次讀到他們的故事,都忍不住涕淚俱下。這次我竟然親身遇到了這樣的事情,這真讓我傷痛欲絕啊!
您可能會問,你一個男子漢為什麼這樣傷心?我不能不傷心呀!想當初荊州覆滅,大臣們或投降或逃跑,沒有一個忠心可鑑的。只有我自己多事,還想著如何做好房陵、上庸兩郡的管理工作。如今我卻要遠離自己的工作,把自己流放於他鄉。想想殿下你過去對我的恩情,我簡直就是一個大逆不道的小人哪。我信奉“絕交不發惡言,辭職不出怨辭”的理念,我願意象君子那樣離開。在此祝殿下您好運長存!
筆者在讀這封信的時候,都不由為孟達信中所看似真摯情感的表達而感動,何況當事人劉備呢?實際上,孟達透過一番自責,把責任巧妙地推到了劉封的頭上。可以想象得出,劉備當時一定對劉封有點懷恨在心了。儘管錯誤的根源不在劉封,而在於劉備本人的排程有誤。
(《三國志。劉封傳》:魏略載達辭先主表曰:“伏惟殿下將建伊、呂之業,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創,假勢吳、楚,是以有為之士深睹歸趣。臣委質已來,愆戾山積,臣猶自知,況於君乎!今王朝以興,英俊鱗集,臣內無輔佐之器,外無將領之才,列次功臣,誠自愧也。臣聞范蠡識微,浮於五湖;咎犯謝罪,逡巡於河上。夫際會之間,請命乞身。何則?欲絜去就之分也。況臣卑鄙,無元功巨勳,自繫於時,竊慕前賢,早思遠恥。昔申生至孝見疑於親,子胥至忠見誅於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樂毅破齊而遭讒佞,臣每讀其書,未嘗不慷慨流涕,而親當其事,益以傷絕。何者?荊州覆敗,大臣失節,百無一還。惟臣尋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復乞身,自放於外。伏想殿下聖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舉。臣誠小人,不能始終,知而為之,敢謂非罪!臣每間交絕無惡聲,去臣無怨辭,臣過奉教於君子,原君王勉之也。〉
孟達投降曹魏,其容貌才華立刻得到了魏文帝曹丕的欣賞。曹丕任命孟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還封他為平陽亭侯。與此同時,曹丕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一郡,起名為新都郡,讓孟達領新都郡郡守。接下來的事,當然就是用武力得到新都郡了。為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