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美國貌似無所不能:她仍舊可以宣揚自己屢戰屢勝。我們也堅信自己肩負使命,要將美國的政治信念傳播到世界各地。與18世紀末的法國士兵如出一轍,我們自認為在“這場必勝的戰局”中,我們絕不會是失敗者。因此,三月潮溼的午後,我們揹著行囊和步槍,行走在水稻田裡,心中暗想,越共分子很快就會乖乖就擒,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是崇高善舉。行囊和步槍依舊在我們肩上。然而那種信念,不復存焉。
我們曾藐視那幫農民游擊隊,事實上,我們的敵手意志堅定、不懼死亡,死亡名單每週都在增加,鮮血淋淋令人不敢直視,有了這些發現之後,我們先前的壯志酬酬徹底崩塌。八月,曾被視為驚險刺激的遠征變成了一場讓人心力憔悴、無的放矢的消耗戰,我們不再為了心中崇高的理想而戰,只想保住性命。
第3節,
撰寫這場戰爭的回憶錄絕非易事。曾幾何時,我希望自己不過是一次傳統戰爭的退役老兵,為了某項事業,經歷過熱血戰火和具有歷史意義的戰役,而不是翻來覆去的伏擊和交火。然而,我們沒能經歷諾曼底或葛底斯堡,沒能經歷那些史詩般的衝突,從而決定軍隊甚至國家的命途。我們的戰鬥,絕大部分只是為期數週、料想之中的等待,期間還舉行莫名其妙的演練,我們穿行在熱帶叢林裡和沼澤地裡,練習危險的搜人行動,那裡潛伏著狙擊手,不停地“襲擊”我們,還有各種惡作劇般的陷阱,要將我們一個個拿下。
我們的日子枯燥乏味,時不時會有大範圍的搜捕破壞任務,這時我們才能稍微提起精神。不過,歷經駕駛領隊直升機在某著陸區落地的狂喜之後,往往是日復一日頂著炎日行軍,靴子陷在泥土裡,火辣辣的太陽恨不得燒掉我們的頭盔,在遙遠的樹林裡,看不見的敵人對我們開火。北越軍與我們為數不多的正面交火,是我們僅有的興奮時刻;不是尋常意義的那種興奮,而是近乎癲狂的與人接觸的激動之情。隱忍數週之久的緊張情緒,終於在那短短的幾分鐘內得到爆發——喪失理智的暴力,撕心裂肺的尖叫,極盡所能的辱罵。手榴彈發出陣陣爆炸聲,自動步槍快速射擊聲久久迴盪。
這種交火除了每週新添數位逝者,再沒有別的成果,軍事史上不會有記載,西點軍校學員們也不會拿來當教材。儘管如此,它們卻改變並教育了身處其中的我們;在這些漸漸被人遺忘的短暫交火之中,我們學會了有關恐懼、膽怯、勇氣、苦難、殘酷和戰友的古老教訓。最為重要的是,在一個習慣將自己視為永不隕歿的年歲裡,我們認識了死亡。曾經的幻想,最後不知去向,而對於尋常百姓,那種幻想則是在年復一年的分期付款中逐漸磨滅。我們是在一瞬間將那幻想拋諸腦後,不過數月,我們從少不經事蛻變成年,並且過早步入中年。見過了死亡,意識到凡夫俗子不可逾越的有涯命數,讓我們在青年時代便留下了不可痊癒的傷痛,就像早在孃胎,外科醫生的手術刀就劃了我們一刀。然而在當時,我們這一群人超過25歲的寥寥無幾。離開越南之時,我們一個個奇形怪狀,年輕的肩膀上,頂著一顆滄桑的腦袋。
我本人是在1966年7月離開的。十個月之後,我完成了北卡羅來納州一支步兵訓練連指揮官的任務,這次光榮使命終於讓我從海軍陸戰隊退役,也讓我逃過了早夭在亞洲的命運。我心中慶幸,像是一個負罪累累的犯人被判了緩刑,然而不到一年,我便懷念起那次戰爭。
我所認識的其他退伍軍人也坦誠自己有相同的情結。不論怎樣,我們對越南有種古怪離奇的眷戀,更為令人詫異的是,我們甚至希望能夠重返越南。戰鬥依舊在繼續,不過重返越南的渴望不是源自所謂責任、榮耀和犧牲的愛國情懷,也不是如同傳說那樣,過來人要讓年輕後輩踏上滿身創傷甚至死亡之旅。其源頭,是想看看我們的變化到底有多大,我們經歷了雨季之苦,艱苦巡邏,在炙熱的著陸地區,日夜擔心敵人來襲,和那番不曾有此遭遇的人相比,我們究竟有多少不同。我們與他們鮮有共性。儘管後來我們恢復了平民身份,不過平民世界看起來如此陌生。我們不屬於這個世界,我們也不屬於那個世界,我們曾在那裡戰鬥,我們的戰友曾在那裡犧牲。
第4節,
我親歷了那時的反戰運動,我努力調和自己的反戰情緒和懷舊之感,最後卻無功而返。後來,我終於認識到,這種調和毫無可能;我無法和反戰運動的那些朋友們一樣,他們毫不妥協地反對戰爭。因為我曾參與戰爭,於我而言,戰爭不是一個抽象議題,而是切膚的情感經歷,是我人生中最不可磨滅的一筆。它以不可抗拒的力量,緊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