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 頁)
北京申奧與對外宣傳(10)
在向李嵐清副總理彙報時,劉淇同志讓我提出了就“人權”作正面回答的必要性和表態口徑。何振梁說有些委員建議,如果我們在人權上能表個態,可能會增加北京的選票。經李嵐清副總理同意,然後對錶態口徑作了斟酌,把市長劉淇13日陳述稿中舉辦北京奧運會三個亮點的第一點“它將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改為“它將有助於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並將有益於我們人權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就人權問題作了回應。並首先在12日由國際奧委會委員主持的北京申奧代表團記者招待會上,我代表團就人權問題主動作了說明,當記者又提出這一問題時從容作了應答。敏感的記者緊緊圍繞這一問題迅速做出了反應。但是,我們的記者可能是不瞭解這個過程,卻有意作了迴避。
“它將有助於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並將有益於我們人權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這兩句話句句推敲、字字斟酌,如“有助”、“有益”與“進一步”的分寸感,用“我們人權事業”而不是“我國人權事業”等,都耐人尋味。這一表態對投票起了多大作用,無法量化。《香港經濟日報》7月14日有一篇題為“北京高招妙解人權咒”的報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報道說:“北京贏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看似一路大熱跑出,但其實北京在最後階段為爭取票源的匠心部署和公關策略,相信對最後以大比數勝出起了關鍵作用。在申辦衝刺時刻,人權再次成為困擾北京的最大阻力,令外界關注北京會否重蹈1993年申奧失敗的覆轍。但北京沒有如以往一樣,對外界反駁人權指責,而是採取借力打力策略,稱北京辦奧運會改善中國的人權狀況。此新說法很快被輿論報道廣泛接受。”《參考訊息》,2001年7月15日。
精彩出場 言傾四座
每個申辦城市都要在國際奧委會112次全會上作陳述報告。按照規定,每個申辦城市陳述一小時,其中講45分鐘,15分鐘回答問題。對我們來說,這是國際奧委會全體委員唯一的一次當面聽取介紹北京,當面提出問題,猶如面試,既有“答題分”,又有印象分。這是贏得舉辦、贏得選票的重頭戲。
為此,很早就開始設計方案。北京奧申委非常明確,務求做到陳述報告針對性強、說服力強、有特色、精彩動人。陳述報告的內容和基調,著重講政府和民眾的支援,講北京的亮點,講舉辦的基礎,講未來的設想,講北京和全國人民的真誠期盼;對舉辦好奧運會做出莊嚴承諾,實事求是地回答委員們的疑問;強呼叫典型的事實說話,每個人有個性、有情感、有特點,竭力避免政治色彩和宣傳色彩;強調陳述中只講自己,絕不影射、攻擊任何城市和任何人,嚴守奧運宗旨,表現大國風度,讓每個人聽了都覺得舒服(不管有的人心裡如何想),爭取每一張選票。即使有人影射、攻擊我們,也絕不交鋒,相信委員們和人們的辨別力判斷力。我們堅信,做好了正面陳述就是最好的“宣傳”。陳述報告設計絕妙,陳述人明確分工,赴莫斯科前反覆進行模擬演練,反覆討論修改,從陳述內容、陳述角度、出場順序、陳述語氣、面部表情、目光注視、著裝色彩,到陳述與影片、陳述人員與臺下的中國觀察員之間的交流和呼應,個人細節與整體,臺上與臺下融為一體。例如,演練中大家普遍贊同增加些個人感情色彩,要自然,但又要因人制宜。有人曾建議何振梁在陳述中增加一些表達個人情感的話,何振梁說:“這不符合我的性格和我在奧委會中的形象。”赴莫斯科後又到現場演練修改,聽取外國專家的意見。例如,原來劉淇的陳述中講到北京市民在學習英語時說:“事實上,我也正在學習英語。”一位外國專家提出“你想幽默還沒有幽默到家,如果改一下就更好了”。後來改為“正如您注意到的,我現在正在學習英語”,果然在大會陳述時引起了滿堂笑聲。講話者、陳述者所付出的更多。有人告訴我,李嵐清副總理反覆修改他的講話稿,在去莫斯科的飛機上都在反覆地朗讀,甚至背誦講話稿。著名乒乓球運動員鄧亞萍的英語水平不高,語音不太標準,她總是那麼頑強刻苦地練習,直至熟練地背誦下來。
北京申奧與對外宣傳(11)
7月13日,星期五。這是五個申辦城市向奧委會全體委員陳述的日子,是投票產生2008年奧運會舉辦城市的日子。透過抽籤,確定大會陳述的次序是:大阪、巴黎、多倫多、北京、伊斯坦布林。這個次序對我們是有利的。我們的陳述在莫斯科時間下午3點開始。上午各代表團在莫斯科世貿中心電影廳的指定位置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