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4/4 頁)
個轉變。李唐以道教為主體,他以道教代替了佛教,但仍保留一些佛教的東西在內,他求的是自我中心的綜合,而在第一部分散序,又加入了儒家的雅樂分子。
//
………
《楊貴妃》第四卷(4)
………
他暫時將之命名為“霓裳羽衣曲”,但並未將這部大麴交到太樂署去,他以為要成為一代樂章,必須有多次試演和修改。
李隆基和楊玉環著迷於此,楊玉環又潛心於學擊磬,李隆基則努力學吹笛,因為這兩種樂器在樂章中都有引領的作用,大樂章的最後一個長引聲,由玉磬先發的。
他們往來於興慶宮和大明宮,練樂教舞,還製作各種樂器,李隆基搜求到一塊勻稱的大玉,命樂器工匠日夜施工,為楊玉環製作了一具玉磬。
此外,在大明宮的梨園教坊和宮城外光化門北的外梨園,都有許多買來的少女在受歌舞訓練。這是一個浩大的訓練計劃,外梨園負責初步的訓練和教育,使受訓的人認識字,這一部分的女子,自八九歲的女孩到十九歲的少女,以每隔兩歲為一組,每組有一百四五十人,共六百人,至於舊人,在外梨園留著的還有兩百餘人,那是用以賜給諸王和公主宅的;有些人,也可能入宮為宮女及執事。又外,有五十多名女子,在受百戲雜技訓練,教師大多從外面請來,只初步的基本功夫由宮廷的老人傳授。
至於內梨園,除了已訓練成功之外,又自外梨園選拔精華作高階訓練。由於要分別著做各種訓練,宜春苑內,也撥出了幾所大屋,供訓練和居住之用,同時,西內的宮城,也有她們的居處和讀書寫字的地方。
皇帝和楊玉環的興致很好,他們經常去巡視宮內的各個訓練場所,楊玉環本身能歌擅舞,又通曉好幾種樂器,她要求梨園供奉們努力選擇通才,訓練成為通曉各種技業者。她的要求很高,做事也全無顧忌,有一次,皇帝的駙馬、中書舍人張垍入覲,張垍是已故宰相張說的兒子,得到皇帝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