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3/4 頁)
幾乎每一個人都有了飢餓感了。
老年的皇帝面色很難看,宰相楊國忠起自市井,他帶了兒子、家僮,匆匆入市,先在一家幹食店購得一些烘餅,又匆匆自行攜回獻呈給皇帝。
//
………
《楊貴妃》第八卷(3)
………
李隆基雖然餓,但卻食不下咽,他慘淡地問:
“國忠,百官諸軍將士,如何得食?”
“陛下,臣已命小兒找民眾設法供食,咸陽商肆民居,雖有逃亡,但留下的人尚多,想來可以辦到,至於諸軍將士,例備糧食,陳玄禮已傳命諸軍就地造飯休息。”楊國忠頹唐地說,“陛下請略進食——”
皇帝分了幾個餅給貴妃和隨從,勉強咬了一口,他不想吃,但為了這是宰相自己去購取的,又不能不吃。
此時,高力士吃力地在指揮各批車騎的停駐所,他忙了一陣,汗水滿面地回到皇帝身邊,請皇帝入望賢宮東外舍休息,他估計,在一個時辰內,不可能再啟程。
幸而,楊暄趕回來報告,已發動民眾和店鋪煮飯,但以人多,米可能不足,將以麥豆同煮。
皇家的隊伍攜帶著無數財寶,但並未帶有笨重和不值錢的糧食,現在,臨時要咸陽市有限的人家準備五千多人的食物,自然是艱難的。
以辦事務見長的楊國忠,在此時可憐地表現了他的才幹,他派出的人,交涉了,由里正、坊頭負責,留著未走的商民,數百戶一齊舉火煮食。
第一批食物煮好時,皇帝命供應官員,接著是皇族人員和宮人,食物有了,但食具卻沒有,毫無逃亡經驗的貴人們,幾乎全數未帶食具,皇子皇孫們用手掬食而吃!
皇帝看到的,他只有隱泣吞聲。
問題並非到此為止,軍隊中,有一批禁軍並未依照行軍慣例而備有糧食和食具,高力士和陳玄禮商量著,不敢用均分的辦法,只令未攜糧食炊具的兵士,分隊入近村購食,高力士分出了數十人攜現銀和錢偕之同行。
僅僅四十里路,暴露了太平皇朝在應變時的各種弱點。
皇帝在憂鬱中,他悄悄地告知貴妃,擔心會發生亂事。
“過了咸陽,應該沒有事了,敵人如循渭北來,要切斷的要路是咸陽,現在,此地平安,下午再走,自然不妨了!”貴妃所知有限,但盡力安慰皇帝,“大家沒逃過難,忙亂是意中事,再向西行,供應大約不會缺乏了,三郎,你歇歇,事已如此,操心也沒用!”
“我出去看看情形——也慰問一下官兵!”皇帝帶了幾名內侍向外行,但到了外面,他就放棄慰問之行了,外面太亂,人山人海,宰相估計軍隊外,約五千人,但自望賢宮東外舍階上眺望,相信逃亡的人數會遠超五千這一數目,由於太亂,他亦無從著手慰問。
此外,使皇帝的心情稍感沉重的是:在後隊的太子並未上來請安。
於是,他再回入,尚膳房內侍,已自市上購到糧食菜蔬,煮了午飯供皇帝和宮中人員。
皇帝和少數宮中人員在外舍進食,同時,李隆基命人調查全隊的人數,他和高力士與楊國忠商量,今晚上到金城,必須弄得像樣一些。
他們原定計劃,今夜宿於金城的,金城距長安八十八里,原名始平,景龍二年,金城公主下嫁吐蕃,皇家儀仗送行到此為止,故將地名收為金城,又增造了一所皇家的館驛,屋宇雖不多,但徵用縣署和原有的館驛,大致上可以對付。
不過,由於咸陽的情形,使楊國忠和高力士對原來的安排少失了信心,皇帝也看出了,他明白,倘若今夜不能維持秩序,對人的心理影響會很大,於是,他親自召入內侍監袁思藝,著他帶八名內侍趕赴金城安排——袁思藝官三品,是內侍中除了高力士之外高官階的人,皇帝以事態嚴重而出動了宮中最高階的人員。
於是,九騎馬立刻出發了。
在咸陽望賢宮的隊伍,捱到未正才再行列隊出發——在行將上道時,皇太孫代表了太子來向祖父問安,太孫以後面混亂,太子不敢擅離作為不來的藉口。
再度啟程了,人人的情緒都顯著地低落著,不久之後,長安城內大亂的訊息也傳了來!
皇帝得到報告:長安城在宮門開啟之後,內侍、宮女逃出,訊息傳開,就亂了起來,殿前軍不受節制,散奔出來搶掠,市井無賴也跟著闖入東市搶劫,後來,邊令誠的兵出來維持治安,殺了十多人,搶劫之風已止,但全城混亂,通向南面和西面城門的道路,擠滿了逃離的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