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合計由陸軍小學至軍官學校畢業需要整整七年的時間。中間幾經選拔和淘汰,最後才培養成一個下級軍官。從軍事幹部培養角度看,這個過程設計還是相當合理的。
地靈人傑(2)
廣西陸軍小學堂的校址,先臨時設在桂林南門外大校場的舊營房,後新校舍蓋起,移至桂林文昌門外。招收第1期學生時,總辦(即校長)由同盟會會員、曾留學日本士官學校、此時任廣西兵備處總辦的蔡鍔兼任,雷飈任監督,即後來的教育長。後蔡因###離職,蔣尊簋繼任總辦。1909年蔣調任參謀處總辦,改由鈕永建繼任。總辦是學校最高領導,其次為監督、提調,再下是各科教員,學生管理則有隊長、學長、助教分別負責。由於廣西當局重視,多方延請,校中普通教官、管理人員中,有不少是新從日本士官學校回國的留學生和國內學識淵博、深諳教育的新派人物。如同盟會會員林虎、鈕永建、尹昌衡、趙恆惕、陳之驥等等。這些人倡導排滿革命,在青年中興起了一股革命的風氣。
陸小學制3年,學生入學後,除供膳食、服裝、靴鞋、書籍、文具外,每月還發有津貼,加上科舉廢除,讀書做官之途不通,而透過軍校從軍,晉升官佐的可能很大,因而報考陸小者如雲。1906年首期招考時,報名者已千餘人,1908年第三期招生時,報名者更達4000人之多。陸小共辦了四期。第一期學生72名,於1907年初入學,1909年畢業。第二期也是72名,於1911年3月學成畢業。第三、四期共160多人,未畢業即遇辛亥革命爆發,其中不少學生參加了“廣西學生軍北伐敢死隊”,前往武昌作戰,後來同各省學生軍一起成為保定軍官學校第三期學生。
陸軍小學堂學業分學、術兩科。學科內容相當於一般舊制中學初中一、二年級課程,既要學國文、史地,還要學與軍事有關的數、理、化等自然科學知識,並要求選學一門外語。術科主要是軍事技術訓練,從徒手與持槍的制式教練,逐漸至班、排、連的密集隊伍教練,此外還有器械體操、劈刺、野外演習等課目。陸小平時很注重軍人習慣的養成,學生在校生活較有規律,早起晚睡,出操、上課都有嚴格的紀律。對於當時進入陸小的青少年學生來說,這裡的一切都與舊的私塾不同,甚至與那些新式的小學、中學都有很大的區別,那股新鮮空氣將他們深深吸引住了。
陸軍小學堂是一所學制3年的“正規學堂”,畢業週期長,難以滿足編練新軍對幹部的迫切需要。1909年6月,廣西當局又在桂林設立廣西陸軍幹部學堂。這是一所速成性質的學校,學制一年半,目的是儘快培養新軍下級軍官。幹部學堂先後由李書城、陳之驥、趙恆惕任監督。這所學校只辦了兩期,約300多人畢業。辛亥革命爆發後,廣西混成協出師援鄂,該校學生多任排長、司務長等職。
為編練新軍,廣西當局還開辦了學生營,培養新軍所需的軍士。學生營於1910年4月開辦,訓練期限7個月。當局分別從桂林、平樂、柳州三府徵集學生800人。1911年1月,學兵結業。但廣西混成協直到8月才建成,因此,不少學兵紛紛請假回籍。廣西當局為搞新政,將青年集中到桂林進行培養,這些被當局培養的人才,最終卻成了那個時代的掘墓人。
txt小說上傳分享
軍校生活(1)
陸軍小學堂於1906年開始籌辦,實際招生已到1907年春,這第一期中,就出現一位雖未能結業但後來名震中外的人物小諸葛白崇禧。
白崇禧,字健生,回族,廣西桂林縣南鄉山尾村人。他的始祖伯篤魯丁是元朝進士,原籍江蘇江寧府上元縣。其後人遊宦粵西,落籍桂林。明太祖時,禁止國人用外國姓,於是改柏為白。白崇禧出生於1893年,五歲時開始讀私塾,從《三字經》到四書五經,後又進入會仙小學就讀兩年多。1907年,14歲的白崇禧決意離開家鄉去闖蕩世界。白父在白上小學前已去世,家裡條件不好,他母親支援兒子外出求學,賣掉了兩畝半糯谷田,為他湊了路費。來到桂林後,他聽說新辦的陸軍小學堂正在招生,便毫不猶豫地去報了名。本來,學校規定考生需年滿15週歲。但在當時,並沒有嚴格的出生證明,白崇禧按虛年,也有15歲了,於是他就瞞報了一歲。考試後放榜,在1700多考生中,白崇禧以第六名的成績榜上有名。
正如《老子》所說,福兮禍之所伏。白崇禧太順利了,未必就是好事。入學不到三個月,白崇禧突發惡性瘧疾,當時並沒有什麼特效藥品對付這種病症,只得回家休養。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