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走向深淵 /321
摧枯拉朽 /325
最後的掙扎 /332
秋風掃落葉 /341
不同的歸屬 /345
黃紹:新政協委員與文史專家 /345
白崇禧:寂寞的臺北生活與可嘆的結局 /355
李宗仁:美國寓公的葉落歸根 /365
後 記 /382
。。
地靈人傑(1)
以山水甲天下著稱的桂林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北部。它那秀麗奇絕、綽約多姿的山水,早就名馳寰宇。唐代詩人杜甫,在贈友人詩中稱:“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韓愈寫桂林奇景,格外傳神,“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這兩句詩,不知陶醉了多少旅人。南宋末年的李曾伯,揮筆寫下了“桂林山川甲天下”的妙評。千百年來,千千萬萬人被桂林的奇山秀水、綺麗風光所吸引。
桂林的山與眾不同,平地拔起,四旁無依,沖天而立,所謂“四野皆平地,千峰直上天”。奇峰不但氣勢雄偉,森若劍戟,而且形狀特異,形態萬千,像翠屏、像巨象、像老人、像駱駝、像鬥雞、像北斗七星,比擬不盡。而山與水的配合,更是巧奪天工,別具一番風采。前人有詩讚道:“環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虛無海上山。”
灕江水發源於北面興安縣苗兒山,蜿蜒南下,流經靈川縣,旁納大小溪流數十條,南下桂林,直瀉城東,然後折向東南,經陽朔、昭平,至梧州而匯入西江。發源於臨桂縣思磨山的桃花江(原名陽江),自西北而來,沿城西潺潺南流,然後折而向東,穿過市內南門橋下,流經象鼻山北麓,注入灕江。另有靈劍江、小東江、南溪、良豐河、相思江等,或在市內,或在城郊,江流縈繞,清澈碧透,藍天、白雲、青峰、古樹,倒影在碧波盪漾的江水中,組成了一幅幅連綿不斷的山水畫。若有興泛舟灕江之上,便可一睹“群峰倒影山浮水”、“曲水長流花月妍”的嬌嬈美景。
然而,更奇的要數桂林的巖洞。這裡無山不洞,無洞不奇,就像是埋藏在地下的“藝術迷宮”。巖洞形態萬千,有的互動層疊,玲瓏剔透;有的深邃廣闊,氣勢宏偉;有的迂迴曲折,相互通達。洞內多彩多姿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憑藉自然力量編結成一幅幅花團錦簇的圖案,豎立著一座座栩栩如生的彩塑,恰似大自然的縮影,壯麗神奇,五彩繽紛,琳琅滿目,爭奇炫詭,構成各種奇妙的景觀。
在祖國西南這片沃土上,桂林舟楫便利,人口稠密,自然成為政治、文化的重心。地靈人傑,廣西曆史上名人雅士、人傑才俊多出自桂林,科舉時代即有“廣西考桂林”之說。由於桂林地處廣西惟一連通中原的湘桂通道上,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它成為西南的軍事重鎮。自秦以來,桂林就是歷代王朝攻略嶺南必經的要衝,也是廣西向中原發展的前哨陣地。本書的主人公們就在桂林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成長,並對中國20世紀前半期的歷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隨著中日甲午戰爭中國的慘敗和戊戌變法的失敗,中國社會的危機更加嚴重。救亡雪恥幾乎是人們談話的天然主題。在朝者談練兵,以轉移民眾視線;在野者論軍國,希望重樹民族雄風,國內處於一個“軍事熱狂時代”,編練新軍成為全國上下的一種時尚。當時的廣西巡撫張鳴岐,本為科甲出身,為岑春煊幕僚,因岑的極力推薦而成為巡撫。他年輕氣盛,常以“新人物”自居。為了在民眾中抬高自己的身價,他在廣西積極推行新政。張氏新政的一項主要內容,就是訓練新式軍隊。為此,他設立督練公署,公署下又設兵備、參謀、教練三處,具體操作此項工作。新政的另一內容是興辦新學。廣西先後開辦了各種新式學堂,如法政學堂、典獄學堂、優級師範、農林學堂,以及屬於軍事系統的警察學堂、陸軍小學堂、陸軍幹部學堂、陸軍測量學堂等。這些學校的規模都很大,吸引了不少有志之士和家境貧寒的青年。
要編練新軍,必須培養新軍軍官。陸軍小學堂既是編練新軍所必需,又是興學的重要內容。廣西當局於1906年創辦廣西陸軍小學堂,以培養具有紮實軍事、文化知識,經過嚴格軍事訓練的陸軍初級軍官。陸軍小學是滿清的陸軍建設的初級階段,是培養軍官的基礎。按當時朝廷的規定,陸小三年畢業後,升入武昌或南京、北京、西安的陸軍中學;陸軍中學兩年畢業後,經入伍訓練半年,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開始分科教育,一年半畢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