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座簡易浮橋,大軍蜂擁過河。全軍剛半渡,這草草搭起的浮橋經不起重壓,突然從中斷裂,可憐岸上的人並不知情,還是一窩蜂地向前擠,橋上的人全部被擠落水中,在狂吼的江濤中掙扎,不少人被洪水捲走。李宗仁也被擠落水中,幸好他身體強壯,水性又好,終於搶游到對岸,撿得一條性命。但他後來一想到那次在江濤中掙扎的悲慘場面,總是感到心頭沉重。黃業興收拾殘兵,不分日夜退到玉林。幾天以後,粵軍攻陷南寧的訊息傳來,黃業興眼看玉林也守不住了,就帶上隊伍,向欽、廉方向退去。這一仗,李宗仁先升為幫統,退到玉林後升為統領(相當於團長)。
。。
六萬大山聚精英(1)
林虎手下有三員大將,即黃任寰、黃之華、黃業興。這“三黃”都是廣東人。而到此時,“三黃”中只有“一黃”在廣西奔波。黃業興此時帶著殘部,不停地向廣東邊境退卻,這引起了黃部一些廣西籍軍官的疑慮與不安。李宗仁統率兩營人馬,其中能直接指揮的有四個連的兵力。如果隨黃業興入粵,這支隊伍不是被粵軍收編就是被遣散,李宗仁這幾年來出生入死,好不容易才擁有的這點“家當”和“本錢”,或是被人奪去,或是化為烏有。這時受舊桂系軍人排斥的往事,又一件件浮上李的心頭,苦幹六七年了,難道再流離失所,或者重去務農或做小學教員嗎?想到這裡,李宗仁心驚肉跳。找誰能打探到真實的情況呢?他想到了梁史。梁史是李宗仁陸小時的學長,此時是黃業興的參謀長。梁與李宗仁有師生之誼,是可以直言相商的。這天行軍後晚間休息,李宗仁來到梁史的住處,向他打聽軍隊行走的方向。梁史對李宗仁沒有隱瞞,他說:陸榮廷已經下野,把軍隊開到南寧去是毫無前途的。黃司令原籍欽州,官兵又多欽、廉人,所以他有將隊伍帶回廣東,以備收編之意。李宗仁表示,他的部下還是廣西人多些,倘若這些人不願意隨軍赴廣東,那怎麼辦?梁說:“我看你只有自己酌裁了。”
辭別梁史回到駐地後,李宗仁即召集屬下4個廣西籍連長封高英、尹承綱、鍾祖培、林植廷商量。當夜月朗星稀,大家神情嚴峻。二連連長尹承綱是李宗仁陸小時的同學,他完全理解李宗仁此時的心境,表示決不能讓這支隊伍給粵軍輕易吃掉。他向李宗仁建議,乘大隊人馬向欽、廉方向匆促退卻之機,以本部4個連為主,並儘可能多聯絡些其他連廣西籍軍官,伺機脫離黃部,暫避六萬大山,靜觀局勢演變,再定日後大計。他還提出,拉隊伍時,軍官不要找營長級別的人,因為他們的地位高,不好駕馭。尹承綱的建議與李宗仁的本意完全一致,其他三個連長也都表示贊同,當晚便分頭行事,先秘密與其他營的幾個廣西籍連長何武(林虎軍部炮兵連連長),伍廷颺(林虎軍部機關槍連連長)、俞作柏(遊擊司令蔣琦部連長)等取得聯絡。由於利害相同,平素關係也較好,自然一拍即合,這些連長都表示願意服從李宗仁節制,何武又自告奮勇去說服了與他們心思相同的另外幾個連長。這樣李宗仁的4個連加上活動來的7個連,合到一起已有11個連的兵力,李宗仁於是與幾個連長一起商定了相機行事的計劃。
這六萬大山緊靠地處粵、桂交通中樞的玉林,交通、資訊通暢,選擇這個地方安頓隊伍,正是李宗仁這幾天思考的結果。因為六萬大山峰迴路轉,地形複雜,千把人進山,完全可以做到來無影,去無蹤。對於這樣一支隊伍,一般土匪不敢接近,入桂粵軍也奈何他不得,最低程度,可以據險自保。從生存角度看,李宗仁部在這裡駐紮過,與當地士紳有過交往。在目前兵匪災連禍結的亂世,老百姓為避免兵匪劫掠,豪門紳士為保全自家生命財產,也希望有一支強有力的武裝衛護和幫助他們。李宗仁部有一定的實力,又都是廣西人,是會受當地人歡迎與支援的。因此,李宗仁決定以玉林地區和六萬大山為基地,聚集力量,以待時機。
第二天,隊伍開拔,李宗仁有意磨磨蹭蹭,讓隊伍掉在後面移動。行進中又幾次藉口休息,讓別的隊伍先行。在部隊走近六萬大山邊緣一個叫城隍圩的地方時,擔任後衛的李宗仁見離開大隊人馬已有一段距離,便下令所部停止前進。他先召集連排長會議,統一思想。然後向士兵宣佈,由於大部隊是開向廣東,而本部官兵多為廣西人,因此決定,本部隊脫離原部,開入附近山區。李宗仁一再強調,入山絕不是當土匪,而是避免部隊被兼併,為自身尋找一條出路。李宗仁的提議得到拉出隊伍上下官兵的一致贊同。李宗仁於是下令,各連掉轉方向,向山區開進。
已開到前面的大部隊見李宗仁的那支後衛部隊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