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粵軍李福林、魏邦平部從廣州乘火車先行趕到,阻截桂軍。粵軍利用天險地勢,居高臨下,以逸待勞。桂系大軍被阻,又逢連日大雨,大隊人馬擠在一起,寸步難移,形勢異常險惡。帶兵主將林虎、馬濟知道,全軍已到最後關頭,如果不能從中央突破,搶關奪隘,這裡可能就是桂軍的葬身之地。但幾次組織衝鋒,均無效果。就在這時,李宗仁率後衛一營趕到,他了解到大軍的困境後,立即自告奮勇前往請戰。林虎、馬濟正一籌莫展,見李宗仁到來,大喜過望。他們寄希望於這位虎將,立即下達搶關命令。李宗仁即命全營進發。為激勵士氣,他自己帶領號兵、掌旗兵衝在最前面。進入粵軍射程後,號兵吹起衝鋒號,李宗仁率全營將士以雷霆萬鈞之勢撲向敵陣。粵軍突遇勁旅,有點不知所措,隨即以密集的炮火轟擊,想將李宗仁部阻於陣前。李宗仁身邊的掌旗兵和號兵紛紛中彈倒地,但李營在李宗仁指揮下已衝了上來。經過一陣殊死搏殺,粵軍中央陣地被突破,全線動搖。林虎、馬濟指揮接應部隊蜂擁而上,蓮塘口的守軍在慌亂中四處逃奔。天險一下,峽口大開,桂軍1萬多人才得以平安透過。李宗仁在這一仗中打出了威名。
過蓮塘口後,桂軍繼續西退。此時一些高階軍官紛紛離開隊伍,乘船西上,隊伍就由那些中、下級軍官帶領。過肇慶60多里,到祿步圩時,前方山頭已被粵軍佔據,後面粵軍也追上來了。在撤退前,馬曉軍團已奉令開往廣東肇慶,把黃紹竑、白崇禧兩連及陳雄的機關槍連調往廣州。祿步圩一戰,幸好軍中有馬曉軍部連長白崇禧、黃紹竑、廖光等和林虎部營長李宗仁這樣的一些青年軍官鎮定指揮,拼死衝殺,李部與黃、白二連從左翼衝鋒,陳雄的機關槍連與韓綵鳳部在右翼山頭側射,壓住粵軍火力,最終擊退阻擊粵軍,廣西大軍才得以衝出重圍,竄回廣西。李、黃、白首次相聚於戰場上,聯手製敵,奠定了此後合作的基礎。這次撤退途中,舊軍閥部隊不堪一擊的慘狀,也給李宗仁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桂軍回到廣西后,陸榮廷對桂系軍隊進行改編。李宗仁所在的林虎部取消了廣東護國第二軍番號,改為粵桂第一路邊防軍,駐守玉林。陸榮廷對軍校學生出身的軍官及其所在部隊更不放心,怕他們在梧州前線與有革命氣味的粵軍接近,於是將馬曉軍的部隊調駐遠離粵軍的百色。
陸榮廷並不甘心失去廣東地盤,他在南寧召集將領會議,策劃攻粵。林虎以桂軍剛打過仗,元氣未復,力主固守本土,不再繼續用兵。陸榮廷態度堅決,林虎反對無用,憤而出走。林部交由李宗仁上司黃業興指揮。黃業興率部在梧州駐防兩星期後,便奉令開往玉林駐防。
桂軍撤離廣東後,孫中山由上海抵達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主持革命大計。孫中山知道,陸榮廷一定會捲土重來,爭奪廣東。於是決定先發制人,下令調粵、黔、滇之兵,由陳炯明統一指揮,兵分三路入桂。
粵桂之戰(2)
1921年6月,粵軍兵進廣西,###陸榮廷。桂軍分三路迎擊,左翼北路由沈鴻英指揮,自賀縣、懷集東進,攻北江;中路由陳炳焜指揮,將主力集中於梧州,採取攻勢防禦姿態;右翼南路由譚浩明坐鎮玉林,指揮該路軍向高雷進攻。粵軍士氣旺盛,桂軍連連敗北。迎擊粵軍的桂軍中路劉震寰部又在梧州前線倒戈,引粵軍攻擊梧州的左側背,陳炳焜只好放棄梧州逃走,粵軍順利佔領了梧州。其他兩路見中路瓦解,也相繼潰退。沈鴻英見勢不妙,即宣佈“自治”,逼陸榮廷下野。於是各路桂軍急謀自保,紛紛與陸榮廷脫離關係,桂軍全線崩潰。陸榮廷見軍心渙散,時局完全無法把握,只好於7月17日在南寧通電下野,孫中山即任命馬君武為廣西省長。馬曉軍在百色宣佈擁護馬君武,馬君武隨後任馬曉軍為田南警備司令,其部隊除原有團隊外,還收容了一些散軍,黃紹竑、白崇禧、夏威、韋雲淞均升為營長,陳雄為機關槍連連長,黃旭初擔任參謀長。這支隊伍成為以後黃紹竑、白崇禧等脫離舊桂系、另闖一條新路的起家“本錢”。黃旭初後到馬君武的省長公署任職,馬辭職後,黃被繼任的蒙仁潛指為“通敵”而關押。恰好此時李宗仁到了南寧,將黃保出,帶回玉林,此是後話。
當時李宗仁所在的黃業興部正在譚浩明指揮下攻打高州、化縣,一路斬關奪隘,多有所獲。聽說梧州失守,陸榮廷下野,再戰已無意義,便主動放棄了向高(州)、化(縣)方面的攻擊,向玉林原防地急急撤退。但這支軍隊運氣極差,半路上大雨傾盆,山洪暴發,河水猛漲。此時後有粵軍追擊,前有河水擋道,黃部群集河岸,急切中搭起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