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2/4 頁)
納稅人的錢感到不滿,自己卻興致勃勃地支配股東的錢。”
這些色彩使伯克希爾成了一個有私營色彩的公司。實際上,他正力求把伯克希爾辦成巴菲特夥伴公司的公共部門。其近兩千名股東中有一部分人是公司外的夥伴,當然大多數人不是,他寫那些信的目的之一就是吸引並組織一個股東組,讓他們像夥伴一樣——換言之就是讓他們跟著他走。
這個方法的獨特性怎麼形容都不過分。美國的公共公司不實行控股權接管制,因此經理們還鼓勵別人多持股。在多數經理的眼中,股東只是一群流動的人——用菲爾。費舍的話說就像高速路上停車吃飯的人。伯克希爾被人接管的可能性非常小,巴菲特在信中也提到了這一點,這也正是他希望的“飯館”模式:“我們希望股東對我們的服務和菜滿意,以後年年來。”
在全家前往拉古納海岸的途中,巴菲特假想收信人是出國一年的姐姐羅伯塔,他草草地在黃色法律用紙上寫了7500字的長信。它由卡羅爾。盧斯編輯後發表在 《幸福》雜誌上,可信裡全是他自己的觀點,聽起來就像與人交
談一樣,充滿了簡明的規勸。
這些書信作為報告以公司的名義印在粗紙上,封面上有一條豎黑帶。裡面沒有喜詩糖業的巧克力照片,沒有像別的總裁那樣故作沉思狀的巴菲特和芒格的照片,也沒有自我炫耀的圖表;裡面只有文字。
巴菲特年度報告寫得好是因為他讀得多。這樣的報告是典型的裝飾公共關係的檔案,它不披露公司的經營,但很能吸引新的投資者。別的許多報告裡只有總裁們一些敷衍了事的話,甚至可能是別人捉刀的。巴菲特每年都要看幾個報告,就是找不到與經理們談話的感覺,也見不著對經營狀況的介紹。
你們的董事長認為股東有權從經理那裡得知公司的實際情況和他們的評估,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你們這樣要求私營公司,也該這樣要求公共公司。
他很不高興,因為有的經理說老巴菲特就是這樣的鬼話。當企業狀況不佳時他們就用一種“有彈性的評估體系”,就是說,“先把箭射到白板上,然後再把靶心畫上去,用這樣的辦法來交代經營情況。”
他寫的介紹專業會計知識的書很能鼓舞士氣。他鼓勵有意的經理們先打扮一下自己的公司再拿出去,這使得華爾街顯得一派生機。但危險時經理們也會像欺騙公眾一樣欺騙他自己。許多人的經營目標不是經濟效益最大化,而是報告上的結果。巴菲特說:“強調會計簿上的價值而忽略經濟實力,長此以往只能是兩者都一事無成。”
那麼企業領導人到底該說些什麼呢?理論上講,他們該像經理們那樣報告實情。巴菲特希望肯。察思能坦白地向他報告紡織廠的情況,他自己也要同樣對待社會投資者,當然兩者不可能同樣詳細。
實際上伯克希爾的報告很少美化自己,它只是向讀者提供足夠的資訊,讓他們自己去評估。在合作時期巴菲特一再向投資人說明,他不能事先保證成功的機率。就像個虔誠的教徒,他只有懺悔後才心安理得。如果他的報告還不很完美,那是因為他有點膩味了或是自以為是。有些笑話的意思很晦澀,連他自己也不完全明白。而他坦言失誤和言不由衷的自我批評有時也顯得太做作了。但他的謙虛不是為了欺騙別人,至少不是為了欺騙上層股東。
1982年他的股票賣到750美元。這個數字可反映伯克希爾在股票上的贏利。離開華盛頓到別處發展的時機成熟了。聯儲主席鮑。沃克一直在儘量榨它的油水。它先經歷了經濟停頓,然後又是通貨膨脹。到了1982年沃克自信可以降低利率了。當時白宮裡也是一派樂觀景象,里根躲過了暗殺並開始實行減稅。
華爾街在此之前一直惶惶不安。現在,就像躲在地下室裡啃貓食的人拋去偽裝獲得解放一樣,經紀人和銀行家又充滿自信地回到自己的崗位上。1982年夏天,利率不斷下降。6月份國庫券的利率還是13。32%,到8月就成了8。66%。股票開始時對這種刺激沒什麼反應。8月份股市連跌8天,道。瓊斯跌到15年來的最低點777點。到了週五13日,它開始回升了11點,到下星期一又上升了幾點。星期二上午10點41分,亨利。考夫曼,這位永遠憂鬱的帶著水晶球的所羅門經濟學家使情況頓時扭轉。素有宿命論博士之稱的考夫曼說,與過去安慰人的情況不同,他現在真的認為利率會繼續下跌。這個訊息使買股者大為恐慌。股票指數猛長了38。81點,是歷史上一日內升得最快的一次。第二天的《華爾街日報》預言說:“有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