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2/4 頁)
C
1984年,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的時代公司總部,巴菲特拜訪了它的總裁J。裡查德。門羅。伯克希爾擁有時代公司4%的股權,巴菲特和門羅也常在一起討論新聞媒體。而現在他們都知道,有謠傳說時代公司要被接管了。
巴菲特認為自己可以幫這家雜誌巨人保持獨立。“我想要個白衣騎士嗎?”他問。這是80年代的說法,他在提出交易。門羅說:
沃倫本可成為我們最大的股東的,而且他也同意決不脫手。他本可成為我們的一員。可當我把這個意見帶到董事會時,他們問:“沃倫。巴菲特是誰?”
時代這樣的公司可能以為自己是有免疫力的。“情況還沒到最糟的時候,我們還不至於夜不成寐。”門羅寫道。可不久公司就發現自己什麼都有了,就是沒有免疫力。瓦那通訊公司出了一個刻薄的價格要兼併它,那樣時代公司的平衡表就得重寫了。時代可能會成為一個反面教材,告訴人們在兼併的年代自我毀滅的經營會造成什麼後果。事後門羅對巴菲特的提議感慨道:“我們沒抓住它真是大錯特錯。”
門羅和其他人都會發現,戲劇性的變化隨時隨地都會發生。10年前在第一波士頓的一家不起眼的公司裡,有四個人策劃兼併和購買,現在就會有一家擁有110人的公司落入圈套。現在的兼併步伐加快了。1975年華爾街的交易量為120億美元,1984年為1220億。投資銀行家一直被認為是最沉穩的人,現在則招來許多嫉妒和憎恨的目光。他們年輕、富有、穿著整齊而且喜歡用軍事術語來作比喻。這嚇壞了美國上了年紀的總裁們。
一個世紀來,華爾街應企業當事人的申請提供資金。現在的情況不同了,華爾街上的中間人掌握了主動權。美國則只為他們提供彈藥。傑克塞。奔漢首先開始用大宗債券惡意操縱股市猛跌,投資者只有接受他的叫價,不管有多高。從這點看,80年代與過去的投機時期是多麼類似。實際上,原來提倡迅速轉手市場理論的弗雷德。卡爾搖身一變成了第一總裁,勁頭十足地推銷起傑克塞的大額債券來。
當然,華爾街的投機並不陌生,對兼併熱也很熟悉。但華爾街的結構變了。500家公司現被如養老基金會和信託基金會這樣的職業股東所控制。它們的叫價一向很高,左右著市場。過去,主要股東對某家公司 (至少是好公司)的承諾能有力地防止它被接管,現在這種承諾支援不了半杯茶的功夫。
錢皮恩國際集團總裁安吉。塞爾抱怨他的股東變動如此頻繁,他都不知道他們是誰了。
巴菲特的觀點也變了。他曾站在股東的角度來看待這條街,現在步入中年,他的觀點也與公司總裁們——如迪克。門羅和安吉。塞爾一致了。他提防股市操縱者,提防他們會給董事會帶來的危害,小心翼翼地對待接管風帶來的價格猛漲。再一次,他覺得華爾街投機時期一樣走得太遠了。可他這次不想洗手不幹,他很想做幾筆大買賣。
他是在1985年2月26日開始玩這種大遊戲的。在華盛頓的那幾天他接到了湯姆。墨菲的電話,他是大都會公司的主席,也是巴菲特的朋友。
“夥計,你可能不會相信,”默菲開場了,“我剛買下了美國廣播公司。
你快點來教教我怎麼付賬。“
托馬斯。R。默菲與巴菲特一樣,他父親也是政治家,是布魯克林的法官。
他曾把湯姆介紹給托馬斯。杜伊和阿爾。史密斯這樣的客人。默菲的童年過得很愉快,他去鄉間避暑,到俱樂部打高爾夫球;再後來進了哈佛商校。他的同班同學吉姆。伯克(後來成了約翰遜&約翰遜的董事長)認為默菲是天生搞政治的料。他高個,禿頂,和藹可親,自然不做作,招呼別人時總愛稱“夥計”。他辭去利弗兄弟公司的職位後,在哈德森谷廣播公司找到一份年薪1萬的工作,管理奧爾班尼市一瀕臨破產的超高頻電視臺。
哈德森谷這個小公司的節目連退休了的老修女都愛看。1957年它設法買下另一家電視臺後,開始向社會集資,股價72美分。幾年後默菲搬到紐約,住進一個用褐石建造的辦公室,任命丹尼爾。伯克 (吉姆的弟弟)為他的副手。他們緊密合作,默菲負責制定戰略和交易,強硬的伯克負責具體管理。
這家公司現在叫做大都會公司,已逐漸發展成一個廣播、有線電視和出版業的帝國。但它的風格卻與規模很不相稱。默菲和伯克有著巨大的財富,他們的辦公室卻十分簡樸。大都會公司沒有自己的大樓也沒有社會僱員。默菲十分節儉,有一次粉刷奧爾班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