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頁)
絕不睡覺。他了解得越多,他對 《太陽報》就知道得越清楚。《太陽報》作為一家二流報紙,是沒有什麼前途的,在寫完青年之家的故事後不久,巴菲特給一位同事寫信說到:
我曾經提到過在1910年,全國1207個城市有日報,其中689個有兩家或更多家相互競爭的報紙。到了1971年,有1511個城市有了日報,其中37個有兩家或兩家以上的競爭報紙。自從我那封信寫出以後, 《華盛頓每日新聞》在無數強大的斯克裡普斯—霍華德聯營網下關閉了,與此同時的還有《波士頓先驅開拓者》和《紐瓦克晚間新聞》等。業主們透過痛苦的經歷明白了,一家在消費者接受情況和社會重要性方面只居次要地位的報紙只會產生大量的虧損,而這虧損往往是最出色的管理和最雄厚財力所無法扭轉的。
提到奧馬哈《太陽報》,巴菲特強調說,光靠有挽救故事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保證必然可以賺到利潤。
總是不斷有各種建議向我提出——通常是那些對地區壟斷日報業的評述觀點或多或少有些不滿的學術界人士提出來的——建議說,如果我們都轉向一家日報,那麼美好的未來就會等待著我們。這個建議確實是很有針對性的,同是也是很誠摯的。而無法擺脫的事實是,它從來未被實施過……沒有被這些理論家們提及過。
但是巴菲特已經注意到擁有一家主要的報紙的確是很美妙的一件事。這樣的一家報紙,他對同夥們說,就像一個小城裡唯一的一座橋,任何要從橋上過的人都得付過橋費。在只有一家報紙的城市裡,所有的廣告者都在同一條船上。奧馬哈的百貨店只有在《奧馬哈世界先驅報》上登廣告,先驅報就是壟斷了的日報業——這意味著這家報紙有相對的自由度可以提高它的價格。它擁有受到保護的特許權,而對那些次要的企業,比如哈撒韋紡織廠,這隻能是個夢想。
巴菲特很樂意買下《世界先驅報》,但它並不出售。於是他開始在報業界四處搜尋,企圖找到一家報紙。他在加州和馬里蘭查過所有可能的報紙。
他向辛辛那提正式提出了要求,然而卻遭到了回絕。
他還讓比爾。瑞恩安排和湯姆。默菲一起吃了晚飯。湯姆曾是瑞恩在哈
佛的一個同班同學,現在是大都會/美國廣播公司的主席,同時也是在廣播企業中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兩人一見面便志趣相投。默菲帶巴菲特去參加了在邁阿密召開的共和黨會議,而且決定把巴菲特弄進自己的董事會。默菲從瑞恩哪裡得到訊息後,便去了奧馬哈,在那裡他可以會見巴菲特而不受任何干擾。
他們打了“一場可怕的網球”,之後巴菲特請默菲吃了一頓牛排。巴菲特揣摩了默菲此行的意圖,他不想讓默菲提一些出奇不意的問題。
“你知道,默菲,”他說,“沒有多數的股份我無法成為你公司的董事,而你的股票價格又太高了。但是隻要任何事我能幫忙的,你隨時可以打電話給我。”
股價太高對巴菲特來說一直是個問題。自從合夥人企業解散之後,巴菲特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生意。進入1972年時,伯克希爾的保險公司的證券組合價值1億1百萬,其中有1700萬投資於股票。巴菲特把餘下的錢都投到債券上去了。
但是,他逐漸一步一步回到了遊戲中來,這次導致他轉變的催化劑又是華爾街。曾被繁榮後的崩潰嚇壞了的基金管理者們,都紛紛縮回到殼裡去了。
他們的基金現在都集中到一群大的,廣為人知的成長型股票中,如施樂、柯達、寶麗來,雅芳和德克薩斯工具等等。它們被起名為“漂亮的50種股票”。
在普遍流行的觀點中,這些公司,不同於大繁榮時代那些“高材生”,將會永遠成長下去。因此它們被說成是“安全的”——的確,在任何價位都是安全的。
到了1972年,“漂亮的50種股票”以天文數字般的80倍贏利率的價格在市場上交易。華爾街從大繁榮中倒是總結出一些原則,但這些原則本身都不見得正確。基金紛紛聚集到“更安全”的股票上來,但風險卻從不專注於這種或那種股票。它在投資者相互盲目模仿的任何地方都會出現。
此時巴菲特開始在“漂亮的50種股票”之外尋找機會,並且為伯克希爾的保險公司買下這些股票。
在1973年,“漂亮的50種股票”開始破裂了,基金管理者們又在恐慌中退縮了回去。那些“安全”的股票正在下跌,到底該往哪兒去呢?一度曾突破1000點的道。瓊斯指數,回落到了950點。廣大的市場也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