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件,忽略個人的需求,無疑過於嚴苛。如果他吃奶的時間不規律,喝完奶之後沒有人跟他玩,立刻被送回嬰兒床上,與母親相處的時間不多,餵奶時總是匆匆忙忙、不耐煩,都屬於對孩子太嚴苛的例子。孩子還不會保護自己,也不會表達自己的需要,只能絕望地容忍既定的事實,認為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好期待的。這造成憂鬱人格者的人生中最基本的感受:持續地處在沒有希望的狀態,無法相信未來,不相信自己以及未來的可能性,他們只學會了適應環境。前途茫茫的感覺凌駕於他們之上,忍耐以及捨棄是他們的本事。他們對這個世界並非充滿期待與希望,只做最壞的打算,顯然是悲觀主義者,很難想象他們的生活也可以充滿快樂、歡暢以及幸福。果真出現轉機時,他們卻深感罪惡,問自己配不配得到這些。他們無法真正的高興,用避免失望的防衛措施毀壞某些追求到的快樂:他們以為,沒有什麼可以讓他們幸福,無心體驗強烈的感情,因為,接下來會發生的不幸更使人痛苦;如果一開始就不期望過高,那麼他的失望就不會太大。
舉一個幼年被拒絕、留下很深的烙印的例子,同樣是出自一本母親的日記:
你從小就體弱多病,出生後的六個星期全靠我餵你,經常得半夜起來餵奶,都讓你吸光了,我什麼也沒有。你剛出生時,我還躺在醫院的那10天中,你就拒絕吸奶。一般要花上5到10分鐘,得捏著你的鼻子才達到目的。你吐得厲害,醫師們意見分歧。你敏感又容易緊張,最初的6個月根本沒辦法一覺睡到天明。回到家3個星期,我因為要工作,沒有很多時間。你3、4個月大的時候,體重未達標準,我於是帶你去檢查。醫師說沒有任何問題,為了保險起見,我把你帶到兒童醫院;那兒的小兒科醫師說,你才多大,卻有“冷靜理智”的眼神。你有一張靠窗戶的病床,身上只蓋著一條毯子;在家裡你穿得比較暖和——結果是:你得了肺炎。當時我慌了手腳,但至少前幾天還去醫院餵你吃東西;從那個時候開始,我變得悲觀。小時候的你是我唯一的依靠,那些年中,你父親脾氣火暴,性情不定,很難相處。毋庸置疑的,我也許因此在教育你的過程中犯了錯誤,我奉行的理論是經常外出,早早上床睡覺,緊緊地抓牢你,唯恐你學不會秩序與規律。醫師為你治療的時候你總是怕得不得了,嚎啕大哭。有一次你心臟有毛病,醫師來了之後又走了,你都快吐出來了,而且他對你的“沒教養”很生氣。
這份報告再清楚也不過,囊括了所有深烙孩子心中、使孩子不勝負荷事情的重點。幼年被拒絕的經驗對一個小孩來說有兩方面的影響。第一件學會的事是及早放棄希望,對接受、要求以及拿取都感到不自在。一個凡事放棄,無法不卑不亢伸手拿東西的人,當他看見別人優哉地拿東西,而他自己就是辦不到的時候,很難不嫉妒。嫉妒心又使他產生罪惡感,覺得自己糟透了,試著擺脫這種感覺。出於必要,他培養出一種能耐:賦予自己的拘謹某種價值,把謙虛為懷以及不要求什麼全部理想化。如同前述,如此一來起碼他在道德上高人一等,而這對他而言是一個安慰。
幼年被拒絕的第二個影響是:這些經驗讓孩子以為自己不討人喜歡,形成他極深的自卑感——只有當我們被人疼愛過,才會覺得自己值得人愛;若是不曾有過這種經驗,問題應該出在自己身上,那就是這個人一點兒都不可愛。之所以會有自卑感,也跟孩子年齡太小,不會與其他人做比較有關,他因而不知道,是他的父母親不懂得愛;他的世界就是父母親世界的縮影,換言之,父母親等於是他的全部。
冷酷的拒絕(2)
隨著嚴重的自卑感而來的,是他根本不認為自己有資格活在世上,他活該如此,必須靠著為別人而活來換取一張生存權利的證明書。“我的存在就是一種錯誤”,一位有這樣童年的憂鬱症患者如是說。也許是母親或父母把他拘禁在身邊,週而復始與他講和;因為父母親自私自利,他不得不在祭壇上獻上自己的生命,而且覺得一切都合情合理。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人生觀中了毒
無論是極度寵愛或拒絕孩子,最終的結果都很相似:二者都有可能導致憂鬱人格。被溺愛的小孩直到很大了並發現外在的世界中沒有人像他母親一樣寵他,也找不到人接替母親的角色——諸如備受照顧的婚姻關係、國家機構、社會保險等等——才懂得害怕,產生危機意識。這裡可以看出,他沒有隨著生活變得堅強,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爆發了憂鬱症。也有不少人轉而從某種癖好或癮頭上尋求出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