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誤解了基督教義中的“愛人如己”,轉變為“愛人勝過愛自己”。
這樣的人很容易被人利用,他以為別人想的和他一樣,考慮周到、體貼入微、配合度高,其實不然。大部分的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願望也比他多得多。這就出現了一個前文提過的狀況,他會因此培養出一種美德,把自己的行為昇華為理想主義,以便處理自己的嫉妒,自認道德上高人一等,以此來安慰自己。看到別人心想事成,自己辦不到,但絲毫不嫉妒,是多麼高貴的行為——這種態度必須符合集體制或宗教理想,就像基督教的某些教義一樣。
憂鬱人格者的理想——任何理想皆同——都很難實現,他們卻不願放棄,因為捨棄與不嫉妒已經消耗了他們太多的精力。還有道德高尚的問題——他們不可以拒絕別人、批評別人。他們待人處世都很不靈活,顯得能力不足,因為手腕不夠而不敢插手別人的事。如此一來,他們跌進理想主義的天羅地網之中,但這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因為這些不可能實現的理想擺脫不了他們的恐懼。誠如歌德所言,謙遜、順服、高尚的行為不會把人導向嫉妒,也不會因生活中的“不公平”而苦惱。他們以此來自我安慰。
日常生活中多的是瑣碎、無關緊要的事,引入憂鬱人格者一些官能上的徵候,如果他注意到這些情況的話,應該可以改善。一位憂鬱人格者請客或做客——他總是想自己應該獨自負責,要讓客人相談甚歡,一旦氣氛不夠愉悅,他就感到自卑或歉疚;他拼命表現,氣氛怎麼輕鬆得起來?他根本沒想到,其他人也有責任,一個人很難搞定一切,他覺得讓大家都“快樂”,自己的責任重大。一位病人,每當他的朋友把他介紹給別人認識時,他便萬分煎熬,永遠無法放輕鬆,心頭老是糾葛著:這是張新面孔嗎?他喜不喜歡這些人呢?去聽音樂的時候,他也不自在,很難享受,他想象自己既是臺上演奏的人,也是觀眾,以至於他的恐懼加倍。他害怕音樂家會出錯,觀眾會失望。總而言之,掌聲若不熱烈的話,一定有人失望的。這樣一來,他根本無法當他自己,而是莫名其妙地夾在人我之間,不斷重複宴客的情境,他必須為周圍的人著想,瞭解他們的需要,讓人人都滿意,他的自我則退縮起來,否則,他就是在拿別人分給他的一丁點兒安全感和情感開玩笑。就像我們在分裂人格者身上看到的一樣,不相關的風吹草動都會讓他們想東想西:分裂人格者因不與人來往而產生妄想;憂鬱人格者捕風捉影往身上攬,把別人當成自己,以為自己要對所有的事情負責。這並非源於妄想,而是因為他缺乏堅強的自我,為別人,而不是為了他自己而活。
不難理解為什麼憂鬱人格者面對身體的徵候毫無抵抗能力,潛意識中這是保護他免於太操勞,所以他不會為種種病徵而感到不安。他們喜歡生病以及因病住院——終於有權利讓別人來照顧他們,自己則什麼都不必操心——如果他們自己不因為生病或“不服從”而難受,也不覺得內疚的話。
他們不曾當過主體,這種經驗幾乎不可避免地讓人生恨,對於自己被人利用,他嫉妒、懦弱、滿腹辛酸。飽受折磨、不安、內疚的人要怎麼樣才能揮走這些感覺呢?看來只有一種可能,他要培養謙卑為懷、順從、息事寧人以及一無所求的理想;這樣他才有希望獲得內心的寧靜——但這種寧靜畢竟危機四伏,鬱結著被壓抑的情緒。基督教是一個以愛為主張的宗教,宗教史上卻充滿仇恨、殘暴以及戰爭——這值得研究。順服是否與基督教義有關?教會政治利用這點,好讓信徒永遠長不大,用上天堂的獎賞換取他們這一世的恭敬順從。從中產生的恨與妒,轉化成“驗證”過的偏執,被用來鬥爭非基督徒或叛教者,譬如焚燒巫婆、迫害異教徒,以及宗教法庭上所展現的,都是不尋常的變態宣洩。
txt小說上傳分享
日常徵候(2)
每一種理想,如果把人性中的基本動力簡單化、極端化,或者排除異己,都很危險。我們的心靈以及潛意識對這種片面的東西都會特別留意,知道自相矛盾埋伏著的危險,這種生活的內容是:夢幻與錯覺,與人邂逅,尤其是恐懼——我們必須解析這些現象。被壓抑的情緒,以誇大的形式出現在自覺卑微、凡事退讓的人的夢境中,多半是發生在另一個人的身上,但仍然屬於他內化的證明。類似的情形也會發生在選擇伴侶方面,通常我們會被一個與我們南轅北轍的人所吸引,且深深著迷,因為我們的潛意識預料,這個人會讓我們學到平時不敢嘗試的體驗——至少有這個機會。
我們從基本動力中經常體驗到一個現象,亦即不曾經歷過、被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