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青春之歌》更全面了,思想性更強了,更緊跟時代了。按母親自己的生活經歷來說,這完全是真實的。但在不瞭解那一段歷史的人看來,母親這樣做卻有迎合政治口號,圖解政治概念,隨意編造情節之嫌。
戰爭年代,因為極左觀念的影響,我們的知識分子幹部所遭受的各種考驗、磨難,甚至批判遠比工農幹部為多。似乎知識分子幹部天生就比工農幹部矮一頭,因此必須要拜工農為師,脫胎換骨地改造。母親的思想也無法擺脫這一歷史侷限。她誠心誠意地意識到初版的《青春之歌》對女主人公與工農結合部分寫得不夠,批判不夠,立刻補寫了一段林道靜在農村。這其實也是她自己的親身經歷。她認為這麼增加是真實的,也是必要的。
雖然母親也知道有相當一批人對修改本持批評意見,認為改糟了,但她在以後的幾次再版中,都堅持自己的意見,沒有恢復初版的原貌。她認為《青春之歌》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衡量當時的作家和作品。現在青年人對革命好像不那麼感興趣了,不能為取悅他們就隨意刪改。一部作品不能變來變去。
1991年6月,母親在《青春之歌》新版後記中說:
從1958年底開始,對《青春之歌》的批判,聲勢浩大,黑雲壓頂,…… 最後由茅盾、何其芳、馬鐵丁幾位先生寫了結論式的長篇文章,《青春之歌》才站住了,才繼續大量發行。
平安了幾年,文革時期,《青春之歌》的厄運又來了!還是那位郭先生,又起來發難。這次《青春之歌》的罪名是“為劉少奇、彭真樹碑立傳”……
1977年,文革結束不久,《青春之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又重新出版了……
我不能忘記前兩年有一位大學生給我寫信說,他是在原中學校大批焚燬“毒草”書時,冒著危險,偷偷從大火中搶救出了一本《青春之歌》而讀到它的;優秀青年張海迪姑娘,當著魏巍的面,親口對我說:她也是在文革中連夜偷看殘本的《青春之歌》的。他們讀後都受到鼓舞,都非常愛它。一本書能得到不同年代的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的摯愛,這對於一個作者來說盡夠了,儘夠了……
我深知它今後仍然不會一帆風順,仍然會遭到某些非議。不是麼,一位澳大利亞來我國學習的留學生,去年寫信給我說,她的老師就曾批評《青春之歌》不該增加農村鬥爭那幾章(不少人都有此看法),問我對此有什麼意見? 還有的青年作家,說《青春之歌》是個“表達既定概念的作品”。還有的人說,這小說不過是“愛情加革命”的圖解云云。他們的看法都各有道理。我呢,也有我的道理。我推崇現實主義創作法則,我的生活經歷,我的信仰決定了我的愛與憎,也決定了我喜歡寫什麼,不喜歡寫什麼。這無法更改。我不想媚俗,不想邀某些讀者之寵;我只能以一顆忠於祖國、人民,熱愛共產主義的心來從事我的創作。
直到晚年,她都堅持這一態度。
但不管怎麼說,小說《青春之歌》的影響是空前的。到1990年為止,32年來此書累計發行了500萬冊,並翻譯成英、日、法、德、俄、烏克蘭、希臘、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朝鮮、蒙古、越南、印尼、阿拉伯、烏爾都、哈薩克、世界語以及藏文等18種文字。一部反映革命題材的長篇小說,能有這麼多文字譯本,實屬罕見。
據我所知,在1949年以後新中國出版發行的小說中,《青春之歌》的外文譯本之多,名列前茅,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找不出第二本。
《青春之歌》成為了共和國一部長篇經典小說。
。。
13。電影《青春之歌》(1)
小說《青春之歌》的巨大影響,使電影界的人都明白,誰拍攝,誰成功。
誰都知道,選好林道靜的扮演者,是電影《青春之歌》成功與否的關鍵。
導演崔嵬和領導商量後決定首先聽取廣大群眾的意見。為此,北影廠與《北京晚報》聯合召開了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座談會,並透過媒體報道,發動廣大群眾對林道靜和其他角色的扮演者提出建議。
甚至遠在印尼的華僑也給北影廠寄來了演員名單表。
從調查中瞭解到,廣大群眾都主張選用年輕演員,鼓勵北影廠大膽挑選新人。
崔嵬是個很有主見,很有頭腦的導演。他不盲目迷信明星大腕兒。在演員的選擇上,他主張鏡頭面前人人平等。名演員和新演員都要試鏡頭,選中誰就是誰。
到底讓誰來演林道靜呢?
據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