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復辦的稷下學宮中“最為老師”,成為最受歡迎、最受尊敬的先生。曾經“三為祭酒”,多次擔當學宮的領袖,成為稷下列大夫之首。儒家中的荀子學派,主要形成在這一時期。
公元前264年,齊襄王死,荀子在齊更不得志。這時的荀子在各個諸侯國已經很有名氣了,秦國國君聽說了荀子在齊國的遭遇便誠懇地邀請荀子到秦國去。荀子接受邀請去了秦國,在秦國荀子對秦國的政治、軍事、民情風俗進行了仔細的考察。對秦國有了全面的瞭解後他建議秦昭王重用儒士,採用德治,減少武力。秦昭王雖然口頭,但他事實上正忙於兼併戰爭,所以不可能採用荀子的建議。於是荀子又只好離秦而往遊他國。
公元前259至257年間,荀子曾在趙臨武君與趙孝成王前議兵,提出了善於使民心歸附安定的人最善於用兵作戰的主張,以“王兵”折服了臨武君的“詐兵”,使趙孝成王和臨武君都不得不稱好。但處於“爭於氣力”的當時,趙王並不能採納荀子的思想主張,於是他只好離開父母之邦而又回到齊國。齊國這時齊王建在位,但朝政由襄王后控制。荀子向齊相進言,論述齊國內外大勢,勸他擁立賢明的君主,輔佐政權,並對齊國的弊政進行了批評。荀子冷言進諫反而受到了讒言的攻擊,因此他在齊國再也呆不下去了。於是他轉而赴楚,正碰上楚滅魯新得蘭陵之地,因而公元前255年被春申君任命為蘭陵令。
但有人認為荀子對楚國來講是個危險。所以荀子又辭楚來到趙國。荀子這次得到了較高的禮遇,任他為“上卿”或“上客”。後來楚國有人向楚相春申君進言請荀子回楚。在春申君的多次力邀下,荀子為其誠意所感動,又回到楚國,復任蘭陵令。荀子任職期間,政績卓著,內治外聯,施惠於民,政平而民安,受到百姓愛戴。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園殺害,荀子罷了官,不幾年就去世了。
。。
荀子思想:
荀子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社會制度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當時奴隸社會的制度已經衰亡,而新興的封建制度已經確立,天下出現了封建主義的大一統趨勢。戰國以來長期兼併戰爭的結果.只剩下秦、齊、楚、韓、趙、魏、燕七個大國。當時,隨著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的發展,地主階級取得全國統一政權以代替稱雄割據的條件已經具備。荀子作為地主階級的進步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的思想為新興地主階級統一全國的歷史任務提供了理論根據。
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最後一位大師,他活到87歲的高齡,集諸子百家之大成,是列國中最為德高望重的學者。他批判地繼承了孔丘以來儒家的思想傳統,並且吸取了道、墨、名、法家的長處,建立起他的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體系。他一生不斷地講學議政,希望依靠一個強大的國家來實現儒家用王道統一中國的政治理想。荀子的思想主要收錄在《荀子》一書中。
《荀子》一書的大部分都是荀子自己所寫。這本書是中國古代儒、法、道、墨等諸子學術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對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
《荀子》立論嚴謹,語言生動。《勸學》是其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人定勝天”、“性惡論”、“隆禮重法”是荀子的主要思想。
《荀子》的人性論是荀子思想的邏輯起點。荀子主張人性惡,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好利惡害,如果任人順性發展,人與人之間就會互相爭奪,使社會陷入混亂。必須由聖人制定禮義,進行教化,才能使人轉而為善,使社會正常安定。所以他認為人性是惡的,而善則是後天人為教育的結果。善不是性,而是“偽”。他與孟子一樣,也肯定人人都可以經過自己的努力而成善成聖,只是成善成聖的途徑與孟子所說的不同。他不是強調盡心知性,而強調學習、積累和“注錯習俗”,創造良好的社會風氣來給人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荀子強調後天環境對人性的教育改造,否認有先驗的道德,也否認有生而知之的聖人。人的天性不分聖愚,都是一樣的,只是經過後天環境的教育訓練才發生聖愚之分。由於聖人不是天生的,是後天養成的,他認為。一個百姓只要善於學習,一心向善,也可以成為禹那樣的聖人。
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是相針對的,荀子從人的生理機能與純感官的物質慾望出發,是具有唯物論傾向的;孟子從觀念的羞惡、是非出發認為人性是善的,是唯心論。兩人有一個共同論點,就是教育的作用。孟子根據人性生來是善的觀點,主張循循善誘,發揮其天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