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歃血為盟”,成立了一個涉黑性質的少年犯罪團伙———“青花幫”。在這個幫派裡,小湯拳頭硬、膽子大,理所當然地成為了“老大”。
“青花幫”不僅僅玩“偷竊的小手段”,還開始搶劫財物,猥褻未成年少女,敲詐勒索他人。因為他們恣意橫行,無所不為,附近的許多學生害怕受到欺負或想得到他們的庇護,也紛紛與他們接近,“青花幫”的勢力越來越大。
“青花幫”的胃口和膽子也隨之膨脹,他們決定“做一筆大生意”,以提高威望。在小湯的策劃和帶領下,他們實施了一起搶劫殺人案,但是他們的行蹤很快就被警方發現,警方順藤摸瓜,將整個團伙一網打盡。
其實,小湯並不姓湯,但是沒有人記得他的姓氏,也許上帝原本就沒有降生過他。他有家嗎?是的,他曾經有一個看起來幸福美滿的家,但是在他11歲那年,母親患肝癌去世,父親很快就娶了17歲的後媽,並從此對小湯不管不問。於是,小湯就開始了自己原本不該承受的“獨立”生涯……
小湯的案例只是青少年犯罪案例中的一個。像小湯這樣小小年紀就走上犯罪生涯的孩子還有很多。在對這些案例進行調查的時候,我們發現了其中一些共同點:
犯罪低齡化。幾年前,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齡還在17歲以上,而如今,十五六歲就已經是青少年犯罪的高發期。
團伙犯罪案件增多。在青少年的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案件居多。他們三五成群,在學校極易形成“小團體”,相互影響,形成共同犯罪。
暴力性和模仿性。很多青少年在作案之前又有嚴密的策劃和分工,他們模仿電視上的作案方法,手段越來越殘忍。
最讓人心痛的發現是,這些青少年罪犯的背後往往都有一個破碎的家庭。據統計,父母離異家庭的青少年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倍。正是父母角色的缺失,使青少年找不到引導自己走向正確的力量,迷失了方向。
看,這就是父親(1)
對孩子來說,母親角色的缺失是殘忍的,而父親的缺席所帶來的困惑有時看上去並不那麼明顯。即使對一個健全的家庭來說,在傳統的性別文化的驅使下,也常常會出現父親角色缺失的可能。
父親的缺席將會給孩子帶來難以彌補而深遠的影響。有人這樣說:“讓一個男孩和一個合適的男人在一起,這個男孩就永遠不會走上邪路。”十幾歲的男孩出現犯罪的傾向,這可能與他在搖籃期就缺少父愛有關。搖籃時期得不到父親的幫助,嬰兒的許多技能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和影響,導致情緒變化激烈,自我控制缺乏,因而長大後就會有較多的過失行為和反社會行為,養成比較偏激的人格。反之,如果父親一開始就同孩子保持積極而密切的關係,孩子就會向健康的人格發展。大衛?斯托普博士在《與爸爸和好吧》一書中也提到嬰幼兒時期父親的作用:
1. 支援母親。
2. 關心呵護孩子,使孩子能和除母親之外的另一個人建立親密關係。
3. 隨時在孩子身邊,使他可以離開母親,建立自己的個性。
4. 當孩子對母親感到憤怒和沮喪時,為孩子提供宣洩情感的“庇護所”。
5. 為孩子認識自己的性別角色奠定基礎。
6. 孩子安全感的保障。
7. 為孩子將來的人際交往打下基礎。
8. 為孩子樹立親子教育的典範。
正如女孩要從母親身上學會如何發揮自己的女性潛能,在父親角色缺失的情況下,男孩的損失要大於女孩。如果男孩絕大多數時間跟母親在一起,他就不知道怎樣做男人,這經常是同性戀現象的先兆。男孩需要將自己心中蘊含的男性力量轉化為對成就感的追求,這是一個培養“男子漢氣概”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父親的影響力要比母親大的多。父親可以更好的幫助兒子識別出自己這一性別的使命、特徵,理解做男人意味著什麼,將兒子從那種模糊的男性意識裡“拯救”出來。
民族英雄林則徐幼時家境貧寒,父親林賓日是一位以教書為主的窮秀才,他非常注重對兒子的啟蒙教育,經常把兒子抱在膝上,教他讀書。林則徐後來回憶說:“每際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風怒號,一燈在壁,長幼以次列坐,誦讀於斯”,意思就是說,在冬季寒冷的夜裡,北風怒號,在十分簡陋的小屋裡點一盞油燈,父親教兒子誦讀詩書。
即使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父親也不為金錢所動。一次,一位富豪用重金賄賂林賓日,讓其保送自己的孩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