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家長會搶先行動:“想要這個嗎?來,這個給你。”所以,在父母過度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往往缺少“基礎體驗”——火柴怎麼劃?雞蛋怎麼剝?衣服釦子怎麼釘?甚至,拖把怎麼用?生活上的獨立性缺乏帶來思維的獨立性缺失。生活“感覺”遲鈍的孩子很容易信心不足,而“經驗豐富”的孩子卻不怕,他們已經有了很多次這樣的嘗試,很容易就會投入到新的實踐中去。當獨立解決問題讓孩子感知到自己的力量,思維就成為一種樂趣。
問題激發探索的興趣,答案顯示思索者的獨特。思維中充滿了創造;這種創造是一種獨特性的存在。對於男孩來說,他們更富有個性,喜歡張揚與眾不同的做事方法,這種與眾不同就是創造。4歲的朱清正是因為玩出了自己的花樣,“一會將跳繩綁在雙槓腿上當“鞦韆”,一會拿起皮球當“保齡”,一會又將球網當成“鐵絲網”,“學著解放軍叔叔匍匐前進” , 所以才“玩得不亦樂乎” ,“後來竟然連李勇也模仿他來玩耍” !如果“跳繩就是跳的,皮球就是拍的”,對於男孩子還有什麼樂趣呢?大人們的規則無疑侷限了孩子的思維獨立性。
。 想看書來
成長的空間
小的時候,志強看起來比雙胞胎妹妹姍姍笨拙。他需要更多時間繫鞋帶、扣衣服釦子、擰瓶蓋或旋開門把手。有一次,爸爸去幼兒園接志強和姍姍放學,看見孩子們正在給自己穿外套,姍姍很快就穿好了衣服,志強卻慢吞吞的,怎麼也扣不上釦子。
“哥哥快一點。”姍姍看見爸爸來了,不由得催促道。
志強的小臉憋得通紅,可是一雙小手就是不那麼“聽使喚” 。妹妹一摧,志強更著急了。
“穿一件外套可不容易。”爸爸笑著說,“可是兒子,你把衣服穿得很整齊呀。”
聽到爸爸的誇獎,志強將信將疑,可是當他看到爸爸鼓勵的眼神,情緒慢慢地平復了。
後來爸爸發現,志強雖然不如妹妹手巧,可是他每次都把衣服穿得整整齊齊,鞋帶也系得平平整整。這個好習慣一直到保持到現在。
爸爸知道,兒子的成長並不能同大人的效率相提並論。如果可以讓孩子感覺到理解和支援,不以喪失信心為代價地學習,慢一點又如何呢?效率是孩子的敵人。對於男孩而言,學會扣鈕釦、繫鞋帶需要更多的努力,這並不容易。爸爸知道自己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最少的指導、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勵”。
男孩需要成長的空間。這個空間包含兩層含義:
學習的空間 本田宗一郎先生是日本大型企業本田技研公司的創始人。上小學時,他在班裡是後進生,無論做什麼都失敗,成績也不理想。然而,“正是因為當時的失敗,才培養了我能獨立思考、具有靈活性和創造性的大腦,”本田先生如是說。“從別人那裡學到的東西與自己經過深思苦想得來的東西相比,其價值和應用的廣泛性是大不一樣的。”
學習的空間包括學習走路、認字、閱讀、繫鞋帶、扣衣服釦子、擰瓶蓋、旋開門把手、爬樹……不要對他說“這麼慢”、“不許失敗”、“你真笨”、“我來替你做吧”之類的話,而應該放手讓他自己做,並告訴他,“失敗了也沒關係” 。雖然他很慢很笨,可是他正在學習,這是一項神聖的工作。
心靈的空間 漫畫家蔡智忠從小就對漫畫有濃厚的興趣,剛上中學時,因為學校改建,每天只上半天課,蔡智忠便藉著這個機會,天天往漫畫書店跑,他的休息時間,不是看漫畫,就是自己畫漫畫。
因為太專注於漫畫,蔡智忠的功課一塌糊塗。英文第一學期才考了三十幾分,代數勉強及格。等到第二學期,代數也掛了“紅燈”。蔡智忠遭到了留級的處罰。
這恐怕是蔡智忠人生的第一次大挫折。父親當然十分失望,他知道,蔡智忠不是不聰明,只要他把精力的十分之一用在功課上,就可以應付自如。
然而就在此時,臺北的一家漫畫出版社寫信給蔡智忠,邀請他去畫漫畫。
蔡智忠很珍惜這次機會,但是他心中並沒有底,他不知道父親會不會阻止他。
晚上,他忐忑不安地走到父親身後,輕聲說:“爸,我明天要到臺北畫漫畫。”
父親沒有抬頭,邊看報邊問:“有工作了嗎?”
“有了!”
“那就去吧!”父親極其平靜地接受了兒子放棄學業的事實。短短十來秒鐘,成為影響蔡智忠一生的重要時刻。
著名教育家陳鶴勤先生曾提出:“凡兒童自己能夠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