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果然,許多年過後,就連這個女人也覺得過分了。原來,這個男孩在極其富有的環境中成長,並沒有練就強壯的體魄和堅韌的意志,然而,收養他的家庭遭遇突然的變故而破產,男孩從錦衣玉食的環境裡掉出來,根本沒有面對挫折的能力,他軟弱無能,生不如死,在徒然掙扎了一段時間後,終於絕望而瘋狂地在鐵路上臥軌自殺。
正在爸爸掩卷沉思的時候,3歲的兒子過來告訴爸爸,他要一個人到外面去。爸爸本來要阻止,卻想到這個故事,於是他放緩腳步,尾隨孩子出門,決定觀察孩子掌握了多少自己保護自己的本領。
爸爸發現,兒子並沒有自己想象得那麼莽撞,他已經能夠在確認安全之後穿越馬路。從此以後,爸爸便開始了“獨自旅行”教育,在兒子一年級的時候,就告訴他“有想去的地方都可以去,只是問路時,找穿警服的人最安全”;還鼓勵兒子“回來時,要走與去時不同的路”。
兒子經過這些教育,小學四年級就能自己買車票、訂飯店,獨自一人出去旅行了。
不少父母這樣抱怨自己的孩子:“大人一刻也不能離開,一離開這孩子就不做功課,就思想開小差了。”但同時也有一些父母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我的孩子一直很懂事,他學習從來不用我監督。”
透過進一步分析比較我們就可以發現,前一種父母往往是對孩子“最不放心”的父母,他們在孩子小的時候陪著玩耍、穿衣、吃飯,大一些又接著陪讀。在他們的過多幹涉下,孩子漸漸形成了習慣,依賴性強,獨自性差。後一種情況的父母往往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權,他們發現孩子的成長法則,洞悉他們的真正需要,而不是自作主張的判決,他們給予孩子“最少的指導、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勵”,讓孩子自動地產生嘗試的喜悅,並堅信孩子能做到。——他們知道,孩子們會被這些話而激動不已:
“如果你想的話。”
“如果你真的希望。”
“你來決定這件事。”
“這真的取決於你自己。”
“這完全是你的選擇。”
“不管你做出什麼決定,我都沒問題。”
“你來決定這件事。”——也許中國的父母很難真正做到這一點,尤其在男孩充滿叛逆的青春時代。然而,這些話卻讓孩子們感動,他們做出了自己的決定,這是男孩們引以為豪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父母們並沒有橫加干涉,他們相信自己(特別在男孩不自信的時候)!還有一點讓男孩覺得安慰,他們知道父母並沒有走遠,他們正在背後默默地注視著他,並一定會在真正必要的時候出現。
這種信任讓男孩覺得沉甸甸的,沒有人願意辜負這種信任。這些感情會轉化為前進的力量,這往往就是大人們所謂的“學習意願” 。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思維與創造
在“男孩的天賦和弱勢”部分我們提到,如果能夠從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支援和愛,男孩會比女孩更早地走向獨立。
當我們還在對女性的獨立及其程度爭執不休的時候,男性自身和社會文化都對男性提出了更高的獨立要求。這不僅僅是文化的力量。正如前面提到的試驗:當面對困難的時候,6個月大的男嬰已經開始試圖透過自己的探索嘗試解決問題的途徑,女嬰卻通常藉助哭泣等手段。當然這些不同只是性別上的差異,並沒有優劣之分。男性更喜歡實踐,喜歡嘗試與競爭,他們喜歡在這些過程中的思維與創造的樂趣。
當家長們告訴孩子“你來決定這件事”的時候,這種樂趣就開始了。舉一個爬樹的例子。男孩在爬樹之前,首先會觀察樹的整體,判斷這棵樹是夠適合爬,以及自己能否爬上去。如果能爬,男孩就會開始下一步:從哪裡開始爬?能夠爬到哪裡?與自己的體重相比,哪根樹枝最穩妥?怎麼爬?……需要確認的東西有很多,男孩從中獲得了很多知識,可能有關力學、生物學,等等。家長們的態度則關係到男孩能否順利獲得這些知識,如果因為擔心而加以阻攔,那麼這個男孩就損失了這次機會;反之,男孩也許會掉下來,但是這又怎麼樣呢,這是男孩自己的選擇,他知道下次如何才能避免掉下來。
爬樹是孩子給自己尋找的問題。這些問題恰恰是激發思考和創造的源泉。如果孩子想要爬樹,他未必只是因為想得到樹上的蘋果。蘋果和獎盃的意義是一樣的。如果孩子想要桌子上的小畫書,但是卻不夠高;如果他想拿旁邊的玩具,可是胳膊不夠長;如果他想吃雞蛋,可是手不夠靈巧,父母該怎麼辦呢?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