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類似的論點。我發現有些是真實的本真,但人類的頭腦從不會輕易地看到本真,看到事實。我曾捫心自問,也曾問過其他人,為什麼我們的頭腦會變得如此遲鈍、如此拖沓?為什麼我們不能立刻辨別出事情的真假?為什麼我們需要解釋?在你做出解釋之後,情況會變得如此顯而易見。為什麼我和其他人就不能看到事情的本質?我們的頭腦有什麼問題?如果可以的話,我想和你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我想知道我的頭腦為什麼不靈活、不快捷。我這個受過訓練與教育的頭腦能否變得靈活快捷,能否在看到某件事情時,立刻分辨出真假?”
“先生,讓我們先來探究一下為什麼我們會變成這樣,這肯定與年老無關。是因為我們的生活方式嗎?——酗酒、抽菸、吸毒、奔波、疲憊、無休止的佔有,不論內在與外在,我們都被一些東西佔據著。這是知識的本質嗎?我們訓練自己獲得知識——透過上大學、進學院或是實踐一些技術性的東西。知識是我們缺乏靈性的一個因素嗎?我們的頭腦中充斥著很多真相,透過電視、報紙與雜誌。頭腦收集了很多資訊,並儘可能地記錄著這些資訊,不斷地在吸收,在記憶。知識是毀掉靈性的一個因素嗎?然而,你不能拋棄知識或是把知識束之高閣,你必須擁有知識。先生,你必須具備開車、寫信、做生意的知識,你甚至還要懂得怎樣捉蜘蛛。當然了,你懂。人生在世,每天的活動都需要知識。”
“但是,我們談論的是內心世界積累的知識,是你對妻子的瞭解,如果你有妻子的話。你與妻子生活了十天或五十年所獲取的那些知識,令你的頭腦變得遲鈍,不是嗎?所有記憶、所有影像都儲存在頭腦之中,我們要討論這種內在的知識。知識有其自身的特點:不論是屈服還是抵制,不論是收集還是不收集,我們要問的是:知識會令你的頭腦機械地重複某種習慣嗎?百科全書匯聚了很多人的智慧。為什麼不把這些智慧擺在書架上,在有需要的時候使用呢?不要把這些智慧儲存在頭腦之中。”
“我們要問:那些會帶來改變、字裡行間沒有靈性的知識,阻礙了快速領悟、快速感知嗎?我們被報紙與我們生活的社會束縛了嗎?——順便說一下,這個社會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從古至今,世界各地祖祖輩輩的人們共同創造了各自當前的社會。宗教束縛了我們的思想嗎?當你對某個人或某個想法有強烈的信仰時,這種信仰就會阻礙靈性與迅捷性。”
“我們總是被佔據著,以至於頭腦與內心都沒有空間嗎?——內在空間與外在空間。我們需要一點兒空間,然而,如果你身處擁擠的城市、擁擠的家庭,如果你被自己收集的所有資訊、所有壓力充斥著,那麼你就不會有物理方面的空間。而心理方面必須要有空間——不是想象的空間,不是自閉的空間,不是人類、政治、宗教、種族分化的空間,不是大陸之間的空間,而是沒有中心的內在空間。有中心的地方就有外圍,就有周邊。我們不是要討論這種空間。”
“我們沒有靈性、變得遲鈍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變成了專家嗎?在我們自身的領域,我們也許會反應快捷。然而有人會問,如果人們受到訓練,變得專業化,是否會了解悲傷、痛苦、孤獨等的本質?當然,你無法透過受訓得到優秀而清晰的頭腦,‘受訓’這個詞是有侷限性的。一個有侷限性的頭腦怎麼會清晰呢?”
“先生,由此可見,這些都是阻礙我們頭腦靈活、清晰的因素。”
“先生,謝謝你與我見面。也許,我希望你所講的這些話——雖然我並沒有完全理解——但你所講的這些東西已經在我的內心播下了種子,我會讓這些種子發芽、成長,我不會妨礙它。也許那時,我就可以在不需要大量講解與口頭分析的情況下,迅速感悟看到的一些東西了。再見,先生。”
1983年3月18日 星期五 遠離娛樂,迴歸樸素(1)
在喂鳥器上,落著十幾只嘰嘰喳喳的小鳥,它們啄食著穀粒,相互爭搶著,打鬥著。當另一隻大鳥飛來後,它們全都振翅飛走了。當大鳥飛走後,它們又全都回來了,嘰嘰喳喳叫個不停,製造了很多噪音。忽然,一隻貓從此經過,引起了一陣騷亂,鳥兒都尖叫著逃命。貓兒緊追不捨——這是一隻野貓,不是家貓。這裡有很多野貓,大小、體型、色彩各不相同。餵食器上整天鳥兒不斷,大的、小的都有。然後,一隻藍色的鳥兒飛來了,它怒斥著每一隻鳥兒,所有鳥兒。它把其他鳥兒都趕走了——或者說,它來後,其他鳥兒自己飛走了。它們對貓兒非常警惕。夜幕來臨時,所有鳥兒都飛走了,一片平靜、安逸與祥和。貓兒們來來去去,但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