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1/4 頁)
但當史丹因觀點衝突而向成帝乞還骸骨時,王莽心中還是受到了震動。因為,史丹是因翟方進在言語中略帶有些衝撞而提出回鄉的。本來,這不算什麼。大家為皇上議事,自然會各執一詞,也是應該如此。但從另一個側面看,是反映了史丹在朝中的孤立,他感到心灰、對政事無能為力了,從而萌生退意。*,有時是沒有情面可講的,也是講不得情面。薛宣他們要推行自己的政策,當然就要竭力維護自己的意見,攻擊妨礙者,如果可能,當然也是希望能夠把妨礙者搬開。
以退休的方式讓妨礙者離開,是比較文明的,但成帝不想讓史丹離開。劉驁的名字,是他爺爺漢宣帝劉詢給起的,寓意是一匹千里馬。但成年後,劉驁更像是一位伯樂而不是千里馬。他手下里有不少學者能人,象剛退休了的丞相張禹,還有劉歆、楊雄等,即使在他的後宮中,如許皇后、班婕妤等人,也是很有才情的。史丹是他的老師,如同是他的精神依靠。劉驁也希望能有些老臣子在朝中做壓艙石,壓一壓陣腳。所以,他沒有正面回應史丹的請求,他還需要考慮。但既沒有應允,但也沒有回絕。畢竟史丹年紀大了,退休養老也是合情合理。
殿內在討論匈奴使者的事情,王莽聽得不是很清楚,大臣們說話的聲音不大,心平氣和,想來他們在這問題上意見沒有分歧。
“宣匈奴使者上殿——”
突然,殿內傳內薛宣響亮的聲音。王莽聽到薛宣的叫聲,有些手足無措起來,因為,他不知道到那去宣。但見劉歆隨著叫聲,轉身站在殿門前,向著裡面拱手行禮:
“諾!”
然後,他就向著宮門的方向直奔而去。到下一個崗位,吩咐站崗的黃門郎到驛站宣匈奴使者上朝。那位同事領受任務後,便去牽馬,出了宮門,便跨上馬,向驛站奔去。劉歆回到殿門來,繼續站崗。
大約半個時辰後,匈奴使者侍衛的引領下向未央宮走來。在前面的是一個40多歲的中年男子,長得身材高大,足比侍衛高近一個頭,是匈奴單于派來的使者。在他旁邊,儘量跟上他的步伐的一個小男孩,看上去10歲左右。他們原本還帶了好幾個隨從的,在皇城外被侍衛攔下,留在門外等候。
劉歆伸出手,攔著他們的路,然後轉身起家近殿門,向殿裡朗聲報告道:
“匈奴使者到!”
“宣!”
劉驁暫停了大臣們的討論,回答劉歆說。
“請進!”
劉歆收到皇命後,即回過身去,對匈奴使者說道,讓他們進入殿內。
匈奴在漢朝的北方。其先祖是夏后氏的後人叫淳維,當年夏桀無道,商湯起義兵攻伐。夏朝滅亡。淳維帶著自己的部落,往北逃難到荒漠之地。從此這個部落,便走上與中原不同的發展道路,形成不同的生活習慣。
匈奴無文字,只有語言。生活是自由自在的,但並不寬裕。時年好,隨畜田獵禽獸;時年不好,就外出搶掠。他們馬快,打仗瀟灑。有利就進攻,不利就退走,並不以敗退為恥。因為他們只求有利可圖,不講仁義。貴壯健,賤老弱;父親死了,兒子可娶後母為妻;兄弟死了,也可娶其全部妻子為妻。
漠北之地,年年都有冰雪災害。所以,匈奴人年年都到中原來搶掠。從戰國時起,中原各國便修築長城來防範他們。秦始皇曾派蒙恬出擊匈奴,但並沒有能夠徹底解決問題。因為,中原各國缺少馬匹,機動性不強,追擊困難,大軍未到,匈奴人早跑沒影了。完全象是一場貓捉老鼠的遊戲似的。但只要大軍一退,他們又會再來。
中原的軍隊要出擊匈奴不易,但要抵抗侵略,仍是有相當強大的戰鬥力。到楚漢相爭,中原天下大亂,實力有所下降。而冒頓單于殺父登位後征服了北方各國,變得空前強大。時高祖劉邦領一隊先鋒追擊韓王信,被冒頓單于領的四十萬大軍包圍。被困七天,之後用了陳平計才得以逃身,史稱白登之圍。
高祖得以脫身有僥倖成份在內,但這僅僅是次要因素而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仍是漢軍戰士的英勇和機智。如果高祖所領漢軍是容易啃下來的,以冒頓之兇猛,象東胡那麼強大的軍隊都給啃下來了,也用不著旁人出主意,早揮兵把高祖啃了去,那容得他僥倖的。但冒頓領大軍圍了漢軍七天,想盡辦法就是強攻不下,可見劉邦所領的那隊先鋒,雖然人數不多,自有非凡戰力,絕非是豆腐兵。
此時,樊咐所領三十二萬漢軍主力已向平城方向移動,韓王信手下與冒頓約好共擊漢軍的兩位將領,均沒按期到達預定位置,這讓冒頓生疑。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