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3/4 頁)
,但各家的影響仍然巨大。石顯先後擔任中黃門、中尚書、中書官、中書僕射,中書僕射是漢武帝為削弱丞相的職權而設立的官職。石顯熟悉國家法律,凡事必以法律為依歸,是法家的代表性人物。但他同時又是一個報復心極強的官員,凡得罪過他的人,他都不會放過。而且因為熟悉法律,就把自己卑鄙的報復玩弄得冠冕堂皇,漢元帝的丞相蕭望之就是這樣給他害得自殺了。石顯這種把國家法律玩弄以掌腕之上的能力,與儒家的禮治觀念是大相徑庭的。
匡衡則是儒家的代表性人物,他出身農家,幼時勤學,尤以“鑿壁偷光”的故事流傳千古。匡衡是個正人君子,忠君愛民。對石顯這種卑鄙的小人心態,結黨營私的陰謀作風,以及把持朝政慫恿元帝加重賦役,盤剝人民的做法早有不滿。他一再勸諫漢元帝:“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潔白之士,昭無慾之路”,在他看來,石顯名義上是依法辦事,實質是刻薄之人。但漢元帝一直寵信石顯,並沒有採納匡衡的諫言。漢成帝登不久,匡衡聯同張譚上書彈劾石顯,就是要正政壇風氣,用人重德。這一次,他們在王鳳的支援下成功了。“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主張,就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
“這對寶劍就送給你吧。”
伯母說。
“這麼珍貴的禮物?”
“我知道你一直想拜望陳湯,但拜望陳湯,可不容易,首先就要送見面禮,這對玉具劍,你就送一把給陳湯作見面禮,相信他會喜歡的,而另一把,你自己就留在身邊,作為一種激勵,就象你大伯一樣,敢於為皇上除奸。”
“那太謝謝伯母了。”
王莽沒有再客氣。陳湯是聞名天一的大英雄,王莽內心仰慕,早有拜見之意。但陳湯一般不見生人,即使有朋友介紹,也得送見面禮才行,而且,禮物還要特別。陳湯的這個貪財的怪脾氣,早在朝中成了笑談。王莽也感到迷惑不解,象他這樣功名顯赫的英雄,何以如此在乎那區區幾件禮物呢?當然,儘管如此,他還是很想拜見一下陳湯,也一直是想找幾件特別的禮物。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二章 校場比武
漢軍以部曲製為基本建制,部是軍中的最高編制,下屬有曲、屯、隊、什、伍。校尉是部的指揮官,曲的指揮官稱軍侯。
漢初,駐京部隊因防地不同分稱為南北兩軍。南軍的主要職責是守衛宮庭,北軍的主要職責是守衛京城。後來,漢武帝在北軍中增設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八大校尉,以加強長安的防衛。
八大校尉中,越騎校尉掌管越人騎兵,長水校尉掌管烏桓人騎兵,胡騎校尉掌管南匈奴人騎兵。漢武帝使用胡人衛隊與羅馬皇帝使用日耳曼衛隊,似乎是同樣的理由。胡人比漢兵更孔武有力、更威猛,就像日耳曼人比羅馬人更高大一樣。敢於大量使用胡人衛隊,也是漢武帝對漢朝力量的自信。在整個對匈奴戰爭中,漢朝一直佔據戰略主動,除了漢高祖與冒頓單于那場冷不防的遭遇戰外,匈奴人大多隻能在漢朝邊境騷擾,不象漢軍,總是深入到匈奴腹地作戰。
駐京部隊統一由京兆尹指揮,所以,王莽接到任命書後,就向京兆尹報到。京兆尹樓護字君卿,父乃世醫,本人也是醫生出身,因醫術高明而獲舉方正,歷任諫大夫、天水太守、京兆尹,因善辭令而甚得名譽,時有“穀子雲筆札,樓君卿唇舌”之說。
王莽為人耿直,雖然有條件,但沒有刻意去打聽樓護的背景。這種密探似的行為,於他是不光彩的。所以報到時,王莽心裡其實忐忑不安。他從沒帶過兵,皇上一舉手就交給他一支京城主力衛隊,這當中的工作壓力甚大。弓箭部隊聽上去普通,卻是漢軍的真正主力。因為,漢兵不象胡人那樣孔武有力,漢軍制勝匈奴,主要的依靠除了勇氣,就是弓駑。當年伐匈名將李廣,就是以善射聞名。
作為儒生,王莽對箭術並不陌生,這是重要的儀禮,王莽是學過射箭的。但要掌管一支精銳的弓箭部隊,僅懂得射箭遠遠不夠,其中的重大責任,他明白那份量,深怕會把這支部隊給帶散、帶壞,辜負了皇上的重託。
侍衛領著他到京兆尹的辦公室去,京兆尹樓護見到他進來,起身迎接他,王莽見在他旁邊的一位軍官,也隨著他站起來,他身材高大,足比樓護高出一頭。
樓護接過王莽的任命書,親和地拍著王莽的手臂:
“呵呵,歡迎歡迎,我們是見過面的,不知王校尉是否還記得,就在你大伯大司馬王鳳將軍的葬禮上。”
樓護一句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