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不信仰宗教的人在談到Kiddush Hashem這個話題的時候,都會鄭重地予以肯定。從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猶太人那種願意追求終極與永恆的意識。這種意識將全世界的猶太人聯絡在了一起,成為再建以色列國的有力支柱。 愛因斯坦也好,卓別林也好,他們都是嚐盡了作為天才的孤獨和痛苦。但是,他們在打破孤獨,拒絕絕望,進行自我否定這點上是相通的。 這些眾多的天才對於全體的猶太人來說只是冰山一角。培育天才的猶太教育的秘密就是:社會全體都銘記追求永恆的價值。為此,要肯於勇敢地否定自己。  
做事和做學問
下面我們看一下“教育就是奉獻”這層意思。按照字面來理解,“奉獻”就是父母將自己的孩子奉獻給社會,就是給予孩子們自由。教育如果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就稱不上教育了。為此,猶太人嚴格杜絕培養依賴書本和依賴他人的人。 根據《塔木德經》,在讓孩子學習知識之前,父母有義務讓自己的孩子學習一些做事的基本知識。一個連做飯都不會的人是沒有資格做學問的。撒曼以色三世曾經說:“沒有比既能做事又能做學問更好的了。沒有勞動的學問結不出果實,相反可能導致罪惡。”單純擁有知識的人們會對自己過分自信,最終導致自身的毀滅。 認為知識比實踐重要的人們就像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但是根基很淺,風一吹就會倒下。認為實踐重於知識的人,和前種情形相比,根鬚充分擴張,即使是大風吹來也紋絲不動。對實踐毫無用處的知識是空洞無物的,就像被風吹走的碎屑一樣。 要懂得怎樣做事,只能在實踐中摸索。所以,很多猶太學生在很早就開始打工。有的在蔬菜店門口招攬生意,有的在印刷廠裡幹雜活。有些立志當老師的高中生會在夏天做中小學生夏令營的領隊。如果要實現自己的理想,不學會自己賺錢,不在經濟上獨立是不行的。如果一直由家人或是朋友實施經濟上幫助,要實現真正的獨立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能得到別人的幫助雖然好,但一定要知道人不是靠別人來生活的。 有一個叫來姆的猶太人,是一個擁有別墅的大富豪。在他十六歲去英國留學之際,只從父親那裡拿到一百英鎊的學費。他父親還說:“留學回來後,把這一百英鎊還給我。”他懷揣著這一百英鎊到了倫敦,很快想出很多賺錢的好點子。後來,他用自己賺的錢繳納了學費,並在四年後從倫敦大學經濟學系畢業。當然,他還上了父親給的一百英鎊。 光有學問是不能生存的。所以,我們要放開手讓我們的孩子學會獨立生存。這種自由正是猶太人給自己孩子們的最好禮物。猶太人的孩子就是在對生活不斷體驗的基礎上,找到自己一生的方向的。相反,日本學生在對法律﹑經濟或是法國文學﹑德國文學等一點沒有接觸的情況下就報考大學的法律﹑經濟專業和其它文科專業。這是日本學生和猶太學生很大的不同。 有的猶太學生在大學預科攻讀心理學,大學時就把專業改成了法律,最後當了律師。也有的本來在哲學系學習,突然轉到了醫學院學習醫學。像這樣轉換專業的情形各種各樣,而且在猶太學生中極為常見。這是因為他們一直在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領域,因為他們相信,只有這樣才能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至於在選擇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比如以前的專業)也幫助他們擴大了視野和豐富了體驗。  
永遠地探求和學習
佛教將“彼岸”解釋為煩惱和無常消失後的極樂淨土。在基督教裡,天國就是天使和聖徒們對上帝的孩子基督讚美和做禮拜的場所。按《古蘭經》的記載,在###教裡,按教法正確行事的人死後,可以受到阿拉的恩惠,被允許在天界和聖潔的天女共枕七次。所有的宗教都認為來世是一個極樂世界。 但是根據猶太教,在天國裡上,帝自己也以彌賽亞為中心,和其他聖賢一起學習。猶太人的天性可能就是這種永無止境地探求和學習精神吧。 最後,和大家一起來看幾個猶太人在教育方面的格言 *得到老師教誨,可以消疑解惑。自己臆測,只能止步不前 *學生不要羞於提問,老師解惑要有耐心 *學生學習有四種情形:會得快,忘得快;會地慢,忘得慢;會得快,忘得慢;會得慢,忘得快。 *聆聽賢人之言者有四種情形:海綿型——全部吸收;漏斗型——聽到後很快忘記;過濾器型——流走的是葡萄酒,留下的是渣滓;篩子型——篩去粗大的沙粒,留下乾淨的粉。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西方的歷史
否定個體,整體就不復存在; 否定整體,個體便無意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