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頁)
(見PC Magazine,Oct.11,1994.)
至今仍然有不少人鍾情於電視,鍾情於置頂盒,而對網路採取不信任和抵制的態度。據吉爾德的看法,這些人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電視行業的既得利益者。他們要抓住任何機會來維持電視在媒介中的至尊無上的地位,哪怕他們不得不作出某種讓步,而置頂盒看上去是如此有用的一種“改良”和“維新”的工具。
第二類人並沒有覺得自己有義務維護電視的權威,但由於在技術上的短視,他們對 PC 目前面臨的主要技術困難——頻寬問題——持相當悲觀的立場:與電視相比,電腦在傳輸活動影象方面只能甘拜下風,數字技術只能改良、最佳化而不能顛覆電視技術,置頂盒技術是改良電視的理想的技術。
如果說第二類人的主要特徵是技術的短視的話,那麼第三類人的主要特徵則主要是文化的短視。他們看不出電視所傳播的文化(典型的大眾文化)有什麼明顯的缺陷,即使它有泯滅個性、助長平庸的缺陷,置頂盒足以能克服這一缺陷。
這三種人的主要特徵是他們看不出個人文化與大眾文化,PC文化與電視文化有何實質的差異。他們不但看不出PC的出現將預示著一種嶄新的文化和嶄新的社會結構,反而想當然地以為PC不僅不能克服反而電視(大眾)文化的種種弊端,反而強化電視文化原有的危害,並且增加新的禍害。
在這三種人拒絕忽視PC文化的人當中,第一種人並不是基於何種說得過去的理由,他們的“理由”是他們既得的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後兩種人所持的理由。這裡我們著重考察一下第二種人的觀點。
一個聽說過關於“資訊高速公路”的種種神話後開始使用 Internet 的人(尤其是中國的Internet使用者),最感失望的恐怕是它的傳輸速度。在一天當中的大多數時候(凌晨四五點鐘到七八點鐘這段時間除外),Internet給人的感覺是一條交通嚴重阻塞的“資訊低速公路”。一段僅持續十幾秒鐘的關於某個新聞事件的影象(avi 檔案)大約有8兆,而你要從 Internet上下載這樣大小的檔案,
有時需要二十多分鐘,而且只有當你下載完這個檔案後才可能看到持續僅十幾秒鐘的影象。與在電視上看到的關於同一事件的詳細報道相比,以這種方式獲取資訊,是不折不扣的“少慢差廢”。這時你會很自然地以為Internet 儘管有許多電視所不具備的功能,但它根本無法替代電視。Internet 之所以看上去如此“少慢差廢”,是因為目前傳輸位元的通道(chanel)的“頻寬”(brandwidth)是相當有限的。所謂“頻寬”,顧名思議,就是傳輸資訊的通道的“寬度”(width)。當然,這裡所謂“寬度”,只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正如“通道”也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它並不同於我們能常所說的物理意義上的“寬度”。尼葛洛龐蒂是這樣“頻寬”這一概念的——“在特定通道(例如銅線、無線電頻譜或光纖)上每秒鐘傳輸位元的數量,就是這個通道的頻寬。可以據此衡量每一管線容納的位元數量。這個數量或叫做容量,它必須嚴格地與呈現某一特定資料(聲音、音樂、影像)所需要的位元數量相匹配……”一臺PC機的處理速度再快,在透過Internet接收資訊時,它也無法實質上改變眼前的低速度。如果頻寬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梅特卡爾夫的所謂 Internet 的價值隨著連線它的使用者的數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規則將成為一句空話。
面對有限的頻寬問題給 Internet 造成的麻煩,不少評論家不斷重複所謂“普及化的悲劇”(The
Tragedy of Commons)的悲觀主義論調。所謂“普及化的悲劇”,是指一種相當有價值的東西在普及之後,其價值就會大大降低。一位名叫斯托爾(Clifford
Stoll)的評論家預言,網路作為一種公共設施,其資源將會因過度使用而枯竭,恰似封建時代的英國的公用牧場的命運——由於每個放牧者都把他們的羊群趕到那裡去吃草,致使公用牧場最終被徹底毀壞。難以計數的中低層民眾(middle and lower-class hoipolloi)紛紛擁進網路,他們將汙染頻寬而不是更新頻寬。如同人口的膨脹、
工業企業的迅猛增長造成了生態和環境的危機,Internet 在不受節制的普及化過程中將出現毀滅性危機。因目前的頻寬狀況而產生對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