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個視窗,你就必須以與“他人”一樣的方式看。
推而廣之,無數的“他人”彙集而成的“大眾”(在數量上比“大夥兒”多得多)必然導致大眾中的每一個人透過他們共享的視窗看到的世界被“馬賽克化”。換句話說,原初的世界因為大眾而破碎。由此可以明確:單人囚室的視窗是“個人視窗”(personal window),多人囚室的視窗是“大眾視窗”(mass window)。電視就是我們所說的“大眾視窗”,而且是相當典型的大眾視窗。我們下面將會看到,網路化的、作為交往媒介的“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就是我們這裡所說的“個人視窗”。
7.2 “馬賽克化”——大眾傳媒的宿命
為了避免誤解,必須在這裡詳細解釋一下大眾傳媒的馬賽克特徵的多重含義。“馬賽克”一詞本意指一種建築工藝,即用一系列零散的瓷片拼嵌成一個完整的平面。透過“馬賽克”式的拼嵌,並不必然相關的事物形成了一個偶然的、暫時的序列,如商店裡排隊買東西的顧客就組成了一個馬賽克式的陣容。一本雜誌,一張報紙,一天的電視節目也都具有馬賽克的特徵。建築學上還有一個術語叫“蒙太奇”(mongage),它的含義與“馬賽克”相關,但有很大不同。它也是指一種建築工藝,將建築材料以某種方式連線起來,形成相互支撐、相互依賴的關係。這種關係使異質性的材料形成一個有內在同質性的序列(continuum)。“蒙太奇”的概念後來被引入電影藝術中,成為一種電影語言。電影藝術家運用“蒙太奇”的手法,將兩個或兩個以上表面上沒有意義關聯的鏡頭連線起來,透過觀眾在意識或潛意識的合作,兩個或多個鏡頭之間的內在的意義關聯突顯出來,形成有衝擊力的意義釋放。一般說來,一部電影的成功常常有賴於使用蒙太奇語言是否成功。(我們知道,剪輯師在一部電影作品中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
電視新聞的編輯不同於電影的剪輯師,報紙的內容不同於書籍的內容,全在於“馬賽克”和“蒙太奇”的不同。細分起來,傳媒中的馬賽克形式有時間性和空間性兩種--電視節目是時間性的馬賽克,報紙版面是空間性的馬賽克。當然這種區分不是絕對的。一個頻道與另一個頻道電視節目之間構成一種共時性、橫向的、類空間性的馬賽克關係(所以我們可以像翻報紙似地換頻道);而一天一天的報紙又構成一種時間性的馬賽克關係。在總的時間和空間確定的前提下,為了滿足大眾中的成員的不同趣味、意向,編輯(即拼嵌者)相對均衡地劃分傳媒的各種內容在總體中所佔的比率(時限或篇幅)。
一部較高水準的電影要求觀眾必須深度參與各個鏡頭之間的結構關係。相反,電視提供的恰恰是不要求深度介入的內容。與書籍相比,報紙提供的是不要求深度參與的內容。一條時間僅持續1分鐘的電視新聞足以能挑起電視觀眾的興趣,因而電視對一個事件的報道、傳播也就完成了。但要詳細地敘述一個事件及其可能包含的複雜的意義,一本書比報紙、雜誌、電視的優勢大得多。電視是向具有各方面舉和好奇心的大眾共同擁有的媒介,每人個對某件事感興趣的人不可能在這件事上留連忘返,因為“還有好多人在後面等著”。如果電視在一條新聞上大作文章的話,它就會使關心其他事的人失去耐心,斷然走開。所以在採編收視率高的電視新聞節目時,必須遵守“兩分鐘規則”(the rule of two-minute),即每條新聞持續時間不能超過兩分鐘。以電視為代表的大眾傳媒只能提供泛泛的和馬賽克式的資訊,只要包含了“五個W”(Who、What、Which、Whom、What effect)的訊息就是一條合格的訊息。時間和篇幅的限制是大眾傳媒的暴君,它的權力使世界以馬賽克式面目呈現在我們面前。然而很多人不僅意識不到這個虛擬世界的馬賽克特徵,而且比習慣於接觸真實的世界接觸更習慣於與這個馬賽克化的世界接觸。相對而言,舊有的畫報(如連環畫報)更接近真實世界,它偏重與展示世界的連續性(continuum)和場景深度(the depth offield),雖然這樣的展示必然要以犧牲世界的廣度為代價。當電視把世界以馬賽克的形式展現給我們時,我們就被馬賽克世界的豐富多彩吸引住了,這個世界中總有哪一部分能吸引你。拿著一本馬賽克式的雜誌,我們感到一冊在手,世界在握。這是像《時代》週刊和《新聞週刊》這樣的雜誌戰勝舊畫報的一個原因。舊有的畫報很像是一個專賣某種商品的商店,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