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李達成了一個馬克思主義的信奉者和宣傳者見中###史人物研究會編的《中###史人物傳》第十一卷第5頁,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 1919年5月4日,我國爆發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愛國運動。當時,李達在日本。他熱烈擁護和堅決支援這個偉大的革命運動。6月,他得知五四運動的領袖陳獨秀被捕,立即趕寫了《陳獨秀與新思想》一文寄回國內發表。他的文章除了熱情讚揚陳獨秀、強烈譴責段祺瑞政府外,還堅定地表示要用革命的“新思想”改造舊制度,建設“新國家”。五四以後,我國掀起了以馬克思主義為主流的社會主義思想運動。這個運動剛剛興起,李達在日本就積極為國內報刊撰稿。早在1919年6月18日和19日,他在上海《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公開發表了《什麼叫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目的》兩篇文章。這是現已蒐集到的他最早的兩篇珍貴文稿。這兩篇文章在當時各種主義魚目混珠的情況下,對幫助中國的先進分子起到了啟蒙的作用。為了宣傳馬克思主義,推進中國的社會主義運動,李達還以《戰前歐洲社會黨運動的情況》為題,在上海《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連續發表了九篇短文,向國內介紹歐洲社會主義政黨的情況。為了及時而系統地在國內傳播馬克思主義,1918年秋至1920年夏,李達在國外翻譯了三本書,即《唯物史觀解說》、《馬克思經濟學說》、《社會問題總覽》。這些書於1921年5月前後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這對於我國的先進分子直接從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論述中學習、掌握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是很有作用的,對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這些譯著和文章的發表,是李達由愛國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的標誌。1920年暑假,李達從日本回國以後不久,就和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一道,積極投入了反對基爾特社會主義的鬥爭。張東蓀的反動主張剛一丟擲,就遭到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迎頭痛擊。李達用江春的筆名寫了《張東蓀現原形》一文。後來,又寫了《勞動者與社會主義》和《社會革命的商榷》兩篇重要文章。在這場反對假社會主義的鬥爭中,李達是一員堅強的主將。1921年5月,李達發表了《討論社會主義並質梁任公》的論文,這是一篇###假社會主義最有分量的文章。建黨時期開展的這場關於社會主義的大論戰,是關於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還是走社會主義道路、改造中國採用革命的方法還是採用改良主義方法問題的大爭論。在這場大爭論中,李達最早參戰,發揮了先鋒作用和骨幹作用。從1920年起,當時的中國共產主義者以《新青年》和《共產黨》為陣地,展開了對無政府主義的批判。李達積極參加了反對無政府主義的論戰,他是站在馬克思主義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1920年11月以後,李達主編的《共產黨》月刊第一號到第五號的《短言》對無政府主義也作了批判。特別是李達發表了《社會革命的商榷》和《無政府主義之解剖》兩篇很有影響的文章,有力地駁斥了無政府主義的荒謬主張。經過李達等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這樣系統而又擊中要害的批判,中國的無政府主義的思想理論武裝被解除了,馬克思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界限基本劃清了。這不僅使許多原來信奉無政府主義的知識青年轉變了立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而且純潔了共產主義者的隊伍,清除了當時混雜在共產主義小組中的少數無政府主義分子,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1920年11月7日,李達以胡炎為筆名在《共產黨》創刊號上發表了《第三國際黨(即國際共產黨)大會的緣起》—文,譴責第二國際搞的“並不是社會主義”,而是“和資本家妥協”的“改良主義”、“議會主義”。為了從根本上批判修正主義,李達於1921年1月在《新青年》第八卷第五號上發表《馬克思還原》一文,揭露修正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李達把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看作是無產階級的思想理論體系。 1920年夏天,李達抱著“回國尋找社會革命”的目的,從東京回到上海。他首先訪問了陳獨秀,與他談起組織社會革命黨的事。陳獨秀告訴李達,他和李漢俊正在準備發起組織中國共產黨,並邀李達參加。李達欣然同意。當時,李達住在《新青年》社內,與陳獨秀交往非常方便。他以留日學生會理事的身份,參加中國學生聯合會的工作。八月,陳獨秀、李漢俊、李達等人發起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這是我國第一個共產主義組織。1921年2月,李漢俊和陳獨秀在商談黨組織採用中央集權制還是採用地方分權制問題時,發生分歧。李漢俊因此辭去代理書記職務。李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