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部分(第2/4 頁)
旨意傳出去,早就候在金水橋外的何天陽便領旨上朝,這邊朱允炆笑容可掬地掃了眼滿朝文武,著意地盯了眼新任兵部尚書茹瑺,吩咐道:“奏事吧。”
已然改名木恩的小林子把拂塵一揚,高聲唱聲:“皇上有旨,百官奏事,有本早奏,無事退朝。”
聲音剛落,兵部尚書茹瑺便把笏板一舉,高聲道:“臣,有本奏!”
何天陽步入朝堂,未及見駕,便聽得茹瑺朗聲道:“皇上,東昌大捷!”
何天陽瞿然一驚,連忙站住腳步,就聽茹瑺奏道:“皇上,燕軍南下,在東昌與我朝廷大軍發生激戰,盛庸將軍佈陣於城下,火器、毒弩齊發,重挫敵軍,燕騎損傷慘重,數員大將殞沒於此役。燕逆本人得其大將朱熊與其子高煦相助,倉惶殺出重圍,一路退至館陶,又因平安、吳傑兩位將軍已然佔據真定,截斷了他的退路,只得敗走深州,繞道逃回北平去了。此一戰我軍大獲全勝,斬敵數萬,尤其是,燕逆麾下大將張玉,陣亡於此役,我軍聲勢大振……”
何天陽聽得暗暗驚駭,朝廷在軍情奏報上多次造假,諱敗為勝,但是卻從來不敢妄言斬敵大將,因為這是最容易被戳穿的謊言。張玉原本名不見經傳,朝野間無人知道這個燕山三護衛中的左護衛千戶。可是如今隨著燕軍氣勢越來越盛,張玉儼然當世名將了,這可是燕王麾下第一勇將,他……竟然戰死了?這個訊息,應該不是假的。
茹瑺一番話如平地一聲雷,立即在朝堂上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人人振奮,慷慨莫名,許多官員交頭接耳,整個朝堂上亂作一團,但是這是大喜之事,朱允炆面有得色,對君臣的失禮之舉絲毫不以為意。
等到眾文武都消化了這個訊息,一起膜拜與地,高呼萬歲,頌讚皇帝聖明之後,朱允炆這才洋洋得意,高聲宣佈道:“傳旨,詔告天下,東昌大捷,並論功行賞,褒勵三軍。還有,詔令在京五品以上文武、公卿、勳戚,午時齊集午門,隨朕於太廟將大捷訊息祭告祖宗。未時三刻,宮中擺酒,大宴群臣!”
朱允炆微笑著看了何天陽一眼,說道:“山後王子,你也一同參加吧。”
“臣遵旨。”
何天陽連忙答應一聲,心中暗暗叫苦:“糟了,南軍大勝,這種情形下,大人他……還能策反成功嗎?”
何天陽剛剛退下,文臣班中又閃出一名御使,高舉笏板,躬身說道:“恭喜皇上,賀喜皇上,朝廷兵馬大捷,陣斬燕軍第一驍將,這是陛下英明神武,前線將士竭誠用命所致。不過……”
他話風一轉,又道:“這也說明,方孝孺、黃子澄、齊泰三位大人輔政得法,前番兵敗,全是李景隆一人無能,累及三軍,使朝廷蒙羞,今我軍既獲大勝,皇上賞罰分明,那麼方黃齊三位大人,也該官復原職,重新起用。”
茹瑺瞟了他一眼,認得這是方孝孺一派的官兒,茹瑺沒有說話,心裡卻不大舒服。盛庸是在他任兵部尚書期間打的勝仗,好嘛,現在有功了,沒他嘛事兒。
再說,方孝孺、黃子澄重新起復也就罷了,齊泰原來是兵部尚書,他下了臺我才擔的此職,吏部尚書那麼肥的差事,我前腳剛走,後腳就有人佔座了,你現在讓他官復原職,那我去哪兒?
朱允炆正在興高采烈,他心知肚明,這實際上是朝廷兵馬打得第一次勝仗,而且是這麼漂亮的一場大勝仗,若不是謹記著君王的威儀,他早就手舞足蹈了,有關這些人事安排,哪還有心細想,那位御使一說,朱允炆便欣然點頭,笑道:“愛卿言之有理,傳旨,方孝孺、黃子澄、齊泰,馬上官復原職!”
於是,朱允炆率文武百官太廟祭祖的時候,站在朱允炆身後的六部尚書就變成了七部尚書,其中兵部是兩個主官,一個姓茹,一個姓齊……
朱棣悽悽惶惶地回了北平。
這一次燕軍大敗,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輕敵。一連串的勝利,在燕軍上下,形成了一陣驕兵的氣焰,不只士兵如此,就是燕王和他麾下的將領們也是如此,朝廷這個龐然大物,在他們眼中已是不堪一擊的形象,結果終至遭受慘敗。
上一次奇襲滄州成功後,朱棣信心大增,與前後兩次領兵都超過五十萬的李景隆相比,對這個原本只是長興侯耿炳文麾下區區一參將的盛庸,他根本不當回事。故克滄州後,朱棣的兵馬尚未做修整,積存在滄州的大量軍用物資正運往北平,他就馬不停蹄地再度南征了。
這一次,他撇開盛庸和平安、吳傑等各路敵軍,直取德州,原本北征的明軍唯恐根基有失,急忙返回,反而躡在了他的後面。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