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部分(第2/4 頁)
顯現出來,而現在,明國正處於強勢狀態,韃靼和瓦剌剛剛立國,也正是糾正這些遼東政策偏差的最好時機,此時去糾正它,事半功倍,如果等到崇禎那年頭兒,換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去坐崇禎的位子,怕也無力迴天了。
眼下的事也是需要考慮的,只不過那並不是夏潯心中的重點,他已經安排給手下人去做了,一件事是調查取證沈永見死不救、放任韃靼擄掠的事情,這件事有少御使的彈劾、有特穆爾的人證物證,其實已經足夠了,夏潯故意拖延,是想了解一下沈永在遼東有多少親信,是否到了可以對自己產生障礙的地步。
另一件事就是了解劫掠三萬衛的韃靼部落情形,摸清他們的準確所在,以雷霆萬鈞之勢予以打擊,這是震懾宵小、鼓舞民心士氣的大事,只不過,他沒必要把這些事情都掛在嘴上,當地的漢蒙女真諸族百姓,看的是行動,而不是誇誇其談的言論。
夏潯回去之後,對潛龍又交待了一件事情,瞭解哈達城的一切。
潛龍原來在遼東的眼線並不多,這裡地廣人稀,一個外人,縱然是經過惜竹夫人和謝謝的培訓,個個都是精於偽裝、善於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秘探,要在這裡站穩腳跟,並打探到足夠的情報,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不過日漸成熟的潛龍秘諜還是給夏潯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才幾天的功夫,他想要的資料就擺在面前了。
他們打聽到了那個襲掠三萬衛的韃靼部落的所在,那個韃靼部落是一個兩萬多人的大部落,族中青壯戰士四千多人,鑑於韃靼人不管老幼婦孺,都能上得馬、開得弓,此番明軍是主動進剿的一方,在人家的家門口打仗,所以夏潯把對方的兵力預估為一萬兩千人,這已經是極數了。
夏潯立即調兵遣將,開始了詳細部署。遼東諸衛將領紛紛接到了總督鈞令:命令他們立即率所部騎兵在約定期限前趕到開原城報到,逾時不至者斬!
以夏潯從關內帶來的五萬精兵,要去進剿這麼一個韃靼部落,兵力上來說足矣,何況還有開原三衛一兵備的兵力可以調動,不過夏潯卻集合了諸衛所有的騎兵,因為這一戰,他的目的不是對敵人擊垮,擊敗,擊退,追逃,而是要把這個部落徹底從塞外抹去!
第565章 出關
開原校場,旗幟獵獵,楊字大纛端立在點將臺上。
臺下,各衛的將旗、軍旗、號旗,迎風飛舞,顯示出軍威的壯盛。
一眼望去,眼前全是牽馬而立計程車兵,軍容肅穆威武,黑壓壓的站成一片,靜候著夏潯的將令。
站在最前面的,是夏潯從諸衛調集的騎兵,各衛的騎兵匯合在一起,便成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不過有這個權力調動諸衛騎兵合而為一的,也就只有他才辦得到了,縱是沈永身為遼東都司最高長官,想要從諸衛抽調兵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按照夏潯的安排,探馬已經摸清了襲掠三萬衛的韃靼部落所在,想要予其沉重打擊,把這個韃靼的大部落徹底從草原上抹去,一戰而定軍威,就需要一支機動力極強的騎兵隊伍,否則那些韃子想搶騎上馬就來了、想逃捲起帳篷就走,我們始終要處於被動防禦狀態。
夏潯帶來的五萬精銳並沒有全部投入戰鬥,他只從中調撥了兩萬人,主要是長槍步兵、刀盾步兵和火銃兵、火炮兵。戰鬥主力仍舊由遼東軍隊充當,夏潯派去的人馬,實則大部由神機營組成,這是自神機營組成以後,頭一次經歷嚴格的戰爭檢驗。
在騎兵、步卒的配合和掩護下,如果神機營的火器部隊能夠在韃靼人來去如電的輕騎面前也不落下風,那麼就再也沒有什麼軍隊能夠對他們形成致命的打擊了,這將證明永樂皇帝重視火器研究、擴大軍隊中火器配比是正確的,否則的話,火器在軍中的推行普及必將形成障礙。
農耕社會,士兵的騎射本領落後於遊牧民族的戰士,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遊牧民族的人從幼年時就生活在馬背上,持弓射箭就像我們每天都要用到筷子一樣普通,你讓放下鋤頭,跨上馬背的戰士經過幾年的訓練就在騎射上面超越敵人,那怎麼可能?
再者,軍馬的提供,對農耕民族來說,始終是一個沉重的負擔,眼下這個階段,騎兵不能不發展,但是揚我所長是必然的,我們不可能因為騎射方面沒有敵人的先天優勢,就放棄農耕,改為牧牛放羊。農耕文明是比遊牧文明更高階的一種文明,穩定的生活和完善的社會環境,會促生更多文明事物的產生,我們要做的是揚我所長,而不是效敵所長。
火器的發展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西方能夠順利完成這個過程,是因為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