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部分(第1/4 頁)
夏潯心中一動,微笑道:“那皇上何不將都城遷到北京呢,豈不逍遙自在許多?”
朱棣微微一怔,一雙虎目定定地看了他兩眼,忽地豁然大笑:“你這小子,又來胡說。金陵乃太祖高皇帝所立,如今只為朕圖個舒適,就遷立都城?傳揚出去,朕就成了耽於享樂的昏君,你也要擔個媚君諂上的奸佞之名啊!”
夏潯心道:“遷都當然不那麼簡單,也當然不會是為了圖個舒適,立都北京,自有立都北京的政治考慮,恐怕你當初提北平為行在,就已動過這個念頭了。”
不過眼下不是和皇上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遷都的時機也遠未到來,夏潯不想就此事說得太深,便就著朱棣這句話,呵呵一笑道:“宋太祖雄才大略,初立都城於開封,卻是一個錯誤。若是早將都城遷至洛陽或長安,大宋國祚怕就不只三百多年了。
可見國都所在,也該因時因勢而變,倒不必拘泥於祖宗成法。皇上若想遷都,必有遷都的道理,皇上若不想遷都,那也必有不遷的道理,臣這不是就著皇上這句話,隨口說說麼,若要就此擔個媚君諂上的奸佞之名,那臣收回這句話便是了。”
“滑頭!滑頭!眾臣之中,你楊文軒最是滑頭!”
朱棣失笑搖頭,這時內侍端了茶水進來,朱棣面前早就有了一杯,只送與夏潯,便已退下了。
因這一岔,閒敘的話題也就拋下了,朱棣坐正身子,肅然道:“朕看過你的奏疏,很是歡喜。縱論古今,中原之威脅,向來出自北方,放眼天下,我大明之威脅,依舊在北方。韃靼、瓦剌,目前雖無什麼大的作為,可朕從未看輕了他們。
遼東若經營得當,便是一堵最堅固的大明邊牆,既可以阻擋蒙古人東連女真、朝鮮,又可以虎視其腰肋,讓他們不敢放膽南下,朕是十分看重的。前番許你種種特權,又特允遼東設幕,開衙建府,就是希望能夠改變遼東各族對我大明若即若離、時叛時附之現狀。
只要我大明能把遼東牢牢地控制在手中、真正地控制在手中,那麼來自於草原的威脅就將大大減輕,甚至不復存在。你在奏疏中說,遼東情形複雜,筆墨難以盡敘,又說尚有諸多問題,須得親自向朕請示。如今朕來了,你可以說了,遼東情形如今究竟怎樣?還有哪些問題?”
夏潯面有難色地道:“臣緊趕慢趕,臨近黃昏方才趕到,匆匆入宮,只為見見皇上。遼東情形,實在是一言難盡,臣有許多設想,還要奏請皇上恩准。如今日薄西山,即將落暮,若是匆匆談起,恐怕有些倉促。”
朱棣目光微微一閃,神秘地笑道:“無妨,今晚你就在行宮裡住下,呵呵,還住在……你當初住過的那處殿閣裡吧!”
第607章 皇上太客氣了
臣子住在行宮,雖是皇上特許,夏潯心裡終覺得有些不妥,他連忙起身辭謝一番,朱棣哈哈一笑,說道:“這事兒不忙,你若真不願住在行營裡,一會兒縱便已閉了宮門,朕下特旨放你出去便是。來,先講講遼東情形。”
夏潯見狀,只好先把此事放在一邊,耐心講述起來。
一會兒,御膳房又呈了晚膳上來,朱棣賜了宴,君臣二人各據一桌,很簡單的幾樣菜,邊吃邊談。
夏潯從自己到遼東所見所聞仔細講起,這些現狀是支援他的政略的有力依據,務必要講得仔細,要有許多詳盡真實的資料,才有說服力。
最後夏潯才談到眼下急需解決的三個問題。
第一個,阻力應該是不大的,因為朱棣本來就已有了這層意思,那就是在遼東設府衙治理政事。隨著遼東幕府在各個領域的作用越來越大,眼下由幕府專署升格為朝廷官府的時機已經成熟,如果規格繼續保持在幕府層面上,就會出現許多問題。
名不正則言不順,就像唐傑不把司法署、長史衙門放在眼裡一樣,在朝廷上有正式官職的人,從根子上就歧視這些遼東幕府的“臨時工”,他們施政的權威性自然大受影響。而且專署是幕府下設機構,制定、頒佈的諸多政令,會讓百姓們擔心其穩定性。
朱棣聽了點點頭道:“嗯,在朕的預料之中,應該至少還需兩年的治理,幕府專署才能鋪開攤子,想不到遼東形勢發展得如此之快,好吧,朕與幾位隨行大臣再議議,儘快頒旨,簡拔幕府專署,納入朝廷官制。”
說到這裡,他瞟了夏潯一眼,笑道:“專署一撤,幕府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這些官署不在你的直接掌控之下,掌控遼東形勢,你還有多少把握?可莫出什麼亂子才好。”
夏潯欣然道:“皇上,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