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部分(第3/4 頁)
繃起的青筋才緩緩平復下去,朱棣吐出一口濁氣,說道:“五弟之事,朝廷已多次催促,拖不得了,今天,怎麼也要議出個結果來,大家都說說吧,葛誠,你是俺王府長史,你先說!”
“這個……”
葛誠一臉苦色,前文說過,王府屬官大多是王爺自行任命的,但是職位最高的幾個官員卻是由朝廷直接指派的,首當其衝就是長史,長史於王府,就相當於丞相於朝廷。問題是,王府畢竟不是朝廷,所以長史最重要的職責,不是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而是替王爺背黑鍋。
長史,就是專業背黑鍋的。
王爺問起,葛誠不能不答,只好吞吞吐吐地道:“王爺鎮守北平,周王鎮守開封,諸王不得相見,亦不得各離藩地,自從就藩之後,可以說王爺與周王之間,也很難有什麼來往。周王做過些甚麼事,王爺自然也不知其詳。若貿然定議,不管是說有罪無罪,都沒證據可言啊。依微臣愚見,不如不予置評,恭請聖裁便是了。”
朱棣冷哼一聲道:“皇上已下敕令,俺能不予置評嗎,說吧,到底該議個什麼罪!”
王府儀賓李瑞忍不住了,跳出來大聲道:“王爺,周王蓄意謀反,就連他的兒子都向朝廷舉告了,這還能有錯嗎?謀逆大罪,朝廷只判他個貶為庶民,流放雲南,實在是太輕了。王爺如今是諸藩之長,當為朝廷表率,建議朝廷重議其罪,縱不殺他滿門,也當誅除首惡,以正宗室之風。”
這儀賓可不是駙馬,而是王府裡掌管禮儀的官兒,這個李瑞字錦程,讀書人,年輕氣盛的,還以為自己這番對朝廷無比忠心的話甚是妥當,不想一出口便激怒了燕王次子朱高煦,皇上這招棋,到底衝著誰去的,他早就看明白了,如今見李瑞這個書呆子胳膊肘兒往外拐,替朝廷幫腔,立即指著他的鼻子罵道:“向朝廷舉告造反就是真的反了?什麼憑據也不要了?那老子說你造反,是不是就該砍了你的狗頭!朝廷放個屁,你都當是香的。”
李瑞氣得哆嗦道:“二王子,你你……你,堂堂王子,怎能學那粗魯武人,出言不遜,實在……實在有辱身份。本官忝為王府儀賓,要向王爺告你!告你!”
李儀賓這句話立即得罪了站班的武將,這些人粗魯慣了,也在燕王面前隨便慣了,立即破口大罵:“武人怎麼啦?沒有我們武人刀頭舔血,出生入死,會有今日的大明江山?會有你們這些耍筆桿子的賣弄賣弄嘴皮子就高官厚祿?你們這些狗屁讀書人,能濟得了甚麼事?”
這麼一罵,那些總管、典寶、教授等文官又不幹了,紛紛擁上來之乎者也一通理論,武將們哪管你什麼孔曰孟曰的,只管跳著腳兒的罵街,專業背黑鍋的葛長史連忙端起架子喝止,奈何沒人聽他的,葛長史無奈,乾脆挽起袖子下去勸架,等他好不容易把文武分開了,狼狽不堪地抬頭一看,燕王已不知去向了。
“殿下不能議周王之罪!”
道衍斷然道:“諸藩沉默不動,就是在觀望殿下的舉動,殿下的一舉一動關係重大,殿下不但不能議周王之罪,還要上書朝廷,為周王求懇赦免。”
朱棣苦笑道:“大師,你當俺不想救五弟嗎?朝廷下旨讓諸藩議罪,可這罪還沒議下來,五弟已經被髮配雲南去了,我們這罪議或不議,都救不了五弟回來的,徒然惹怒朝廷,何苦來哉?莫如輕描淡寫,陳述幾條罪狀,給朝廷一個體面。”
道衍道:“殿下此言差矣。這是朝廷投石問路之計,一則藉周王之被捕試探諸藩心意,二則是逼諸王表態。周王是殿下的同胞兄弟,今日殿下若棄周王於不顧,示弱於朝廷,則朝廷削藩之心更為堅決,同時也使殿下自棄於諸藩之前,從此諸藩自掃門前雪,再難同仇敵愾。”
朱棣默然片刻,落寞地道:“大師,你以為朱棣若是這麼做了,諸藩就肯群起響應麼?不會的,雖然他們現在都在等待,可是朱棣一上書,諸藩權衡利弊得失之後,還是會有人順從朝廷,給五弟議罪的。如果諸藩真能一心,嘿……”
道衍微笑道:“是,權衡利弊得失,還是會有人為了一己私利,昧著良心議周王之罪的,不過,他們能等到今天,是為了什麼呢?所以,他們縱然議了周王之罪,也是不情不願。殿下如今是諸藩之長,不管別人怎麼做,王爺不能委曲求全!仰無怍於天,俯無愧於地,公道,自在人心!”
朱棣目光閃爍,反覆品味著道衍的這番話,久久,若然憬悟,雙手合什道:“朱棣受教了!”
燕藩的議罪奏疏到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