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部分(第1/4 頁)
夏潯深深地凝視了沙寧一眼,兩眼一掃左右,見無人在近前聽他們說話,便正色道:“娘娘,夏潯明日就要離開北平,去地方上為燕王殿下籌措糧草,臨行之際有一番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沙寧有些意外地看了他一眼,問道:“你要說什麼?”
夏潯正容道:“娘娘,英雄,為人所不能為,方稱英雄。但是為人所不能為者,那都是逼出來的,如果可以,誰願意去做這些事?成就英雄者,唯有苦難,寧王殿下喜於安逸,又有什麼不好?什麼叫胸懷大志,如果可以,在下也只願意伴嬌妻愛子,田頭籬下。如果可以,燕王殿下也會做他的太平王爺,不願意走上這前程未卜的道路。
娘娘是寧王殿下的妻子,是要陪伴他一生的女人,你是希望自己的男人整日裡衝鋒陷陣,為他擔驚受怕,還是寧願與他朝夕相處,恩愛纏綿?娘娘,我知道,草原上的兒女崇拜英雄,因為不強勢的男人,護不住他的族人和妻兒,一遇天災人禍家人便無法活下去,他必須是強者。可寧王殿下,並不需要如此,不是麼?英雄是用來崇拜的,不是用來相依相伴過日子的。”
沙寧聽了,若有所動,本來憤憤然的神情消失了,眼神陷入沉思當中。
夏潯見手下人已經搬齊了財物,便向沙寧長長揖,說道:“夏潯言盡於此,還望娘娘三思,告辭了。”
沙寧仍然佇立在那兒,陽光曬在她俏生生的儷影上,光彩照人。她默默地看著夏潯遠去,久久不曾移動半步……
第318章 夏老闆
朝廷方面得知寧王附從燕王造反的訊息後,大為驚駭。他們不但擔心寧王和燕王合兵一處勢力大增,更擔心這兩個反王合兵,會形成連鎖反應,讓其他諸王也蠢蠢欲動起來,尤其是就藩遼東的遼王朱植,如果他也跟著反了,那東北、西北連成一片,朱棣便有足夠的資格跟朝廷叫板了。
可是這時候再削遼王明顯是行不通的,白痴都明白,這是逼著遼王去投燕王,可是把他放在遼東,朱允炆又實在放心不下,他與黃子澄、方孝孺、齊泰、練子寧等人議論了半天,終於決定使用懷柔手段,也就是五軍斷事官高巍和戶部侍郎卓敬當初為他建議卻不被採納的削藩策略:易地為王,削其根基。
朱允炆派了親信大臣星夜兼程趕往遼東廣寧州(今遼寧北鎮市),朱植接到聖旨後,果然未予反抗,不過此時寧王已隨燕王入關,陸路已經走不得了,朱植唯恐回去遲了朝廷對他生出疑慮,便乘大船取海路繞過燕王控制的地段,在山東登陸,然後又乘快馬趕到南京。
朱允炆大喜,立即把他的封地改封荊州,撥了些人手給他使喚,叫他去荊州走馬上任,以此安定觀望諸王之心。只是那荊州……荊州是湘王朱柏闔家自焚的地方,全家老少死個精光,連王宮都整個兒的付之一炬了,朱允炆哪兒不好安排,偏把他弄到荊州去,也不怕他整日對著十二哥家的廢墟,再生出什麼其它想法。
遼王聽話乖乖去了荊州,這讓朱允炆大大地鬆了口氣,自海路過來的遼王朱植無兵無將,在荊州掀不起風浪,還能由他的“美好結局”安撫其餘諸王,遼王離開遼東後,也不用再擔心遼東兵馬被他帶去投奔燕王,朱允炆重又放下心來。
僅只是寧王、燕王合兵一處的話,在朱允炆看來,雖然增加了一些麻煩,但是仍然左右不了戰局,五萬對五十萬和十五萬對五十萬差不多,朝廷大軍仍然保持著絕對的優勢。這些事有他的老師黃子澄和齊泰在,不需要他操太多心,所以他的主要時間仍然拿來與方孝孺論道。
朱允炆朝會、批閱奏章之餘的時間比起他的祖父要充裕的多,朱元璋事必躬親,是個工作狂人,一天最多的時候要批閱上千份奏章。許多臣子的奏章跟老太太的裹腳布似的,寫的又臭又長,你要在一大堆沒有用的陳詞濫調裡邊找出一點有用的東西並給予明確答覆,而且這樣的裹腳布有一千多條,這樣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但是朱允炆推崇的是垂拱而治、無為而治,朝政大事盡皆交給了黃子澄一班人,他騰出來的時間主要用來與方孝孺談論周禮,周禮博大精深啊,這樣一部寶典當然不是可以很快精通的。方孝孺和黃子澄在他身邊扮演的角色,儼然是宗教領袖和政治領袖,一個為他灌輸理想,一個為他管理政權。
今天下了朝,批了幾份黃子澄轉過來的重要奏章,朱允炆就空閒了。天氣轉冷,孝直先生偶染風寒,這兩天沒來授課,所以今天朱允炆沒有學周禮,而是開始行周禮了。
周禮要學,還要實鑑,小到一家,大到一國,無處不能體現,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