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部分(第1/4 頁)
兔輝諮嗤醯拇缶�敝校�尤幻揮兇璋�嗑�薪�乃俁取�
好鋼用在刀刃上,朱棣以朵顏三衛的騎兵為先鋒,親自率領這支尖刀騎兵殺嚮明軍大營。其實燕軍與明軍陳暉部交鋒的時候,其後數座大營的明軍已經得到警訊,奈何此時情形與當初燕軍裡應外合破了耿炳文的地字營、從而馬踏連營時相仿,李景隆排兵佈陣還不及耿炳文呢,這一座座連營紮起來,如果抵擋已經破陣而入的燕軍?
燕王率領悍不可擋的騎兵一路殺將過去,只殺得凍餓交加,身體活動不開,連平時一半戰力都發揮不出來的明軍人仰馬翻,棄械投降者不計其數,燕王連踹七座營壘,這才因馬力疲憊,停止繼續衝殺。
此時,李景隆領著增援張掖門的七衛兵馬剛剛怏怏地趕回來。朱棣佇馬歇息了,隨行於後的張玉卻接過了朱棣的接力棒,再度發起了衝鋒,堪堪迎上李景隆來來回回跑了四十多里地已經疲憊不堪的大軍。
朱棣作戰一向的習慣,這也是同漠北蒙古人做戰養成的習慣,那就是敢打敢衝,一旦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絕不放過,務必盡全力將勝利戰果擴大,宜將剩勇追窮寇。因為草原部落幾乎是百分百的騎兵隊伍,你稍有猶豫,他就逃之夭夭、望塵難及了,所以反應務必要快,行動務必果決。
而這恰恰是李景隆所欠缺的,同時他的軍隊缺衣少糧,久攻北平不下士氣又低迷,最最糟糕的就是人力有時盡,這七衛官兵可是剛剛來了一段長途拉練,正是腿腳痠軟無力的時候,結果一觸即潰,一潰即退,一退即散,軍不成軍,落荒而逃,一時間,明軍自相殘踏,死傷無數。
如果李景隆不是貪圖入城首功,瞿能順利破城,此刻該是燕王在北平城下,望著城頭飄揚的李字大旗黯然淚下吧,可惜,大局已定,沒有如果了。
這段故事,換成DOTA版就是:
李景隆和燕王對拆基地。和李景隆同一陣營的瞿能快拆掉門口炮塔了。結果李景隆怕他拆塔拿錢,讓瞿能退回來。
於是燕王順利拆掉兵營回頭伏擊李景隆,然後系統發出一陣雷霆怒吼:
燕王完成雙殺!
燕王完成三殺!
燕王已經殺人如麻!
木有殺戮成神的朱棣不是好Dotaer,
配合的如此默契,
李景隆,是多麼極品的一個人吖!
燕軍一路追殺,李景隆落荒而逃,被燕軍切斷了他與圍攻北平城的明軍間的聯絡。
此時,天色已晚,燕軍長途奔襲也是人困馬乏,燕王見北平仍在自己手中,急迫的心情已經平定下來,因此鳴金收兵,安營紮寨,他自大寧歸來時,從大寧、松亭關、興州等在陸續獲得了大量糧草輜重,只是運輸不便,現在還姍姍行於其後。
不過這也沒有關係,李景隆的營盤被他連窩端了,這裡還攢著不少糧食呢。李景隆的中軍大營設在鄭村壩,所以輜重給養都是運到這裡,再由他撥付三軍。因為朱高煦不斷襲擊明軍補給線,補給運來不易,李景隆要供應五十萬大軍吃用,那消耗何等驚人,因此節衣縮食,不捨得大手大腳,這一下全歸了朱棣。
這些糧食供應李景隆的五十萬兵馬有點困難,可要供應朱棣的十五萬人馬卻很容易,三軍將士俱都吃了一頓飽飯,那些棄械投降的明軍可憐巴巴地看著,饞得直嚥唾沫。如何解決這些降兵,成了燕王朱棣馬上就要解決的大問題。
殺是不能殺的,不只燕王,燕王麾下將領也都達成了這個共識。如果把降兵都殺了,那就是最愚蠢的行為,誓必讓戰意本不堅決的朝廷大軍從此與燕軍作戰勇往直前,再不思退路。可是都收下那也不成,燕王養不起這麼多兵。
朱棣思索良久,對左右將領道:“兵在精而不在多,本王雖少兵馬,然南軍實不可用。南軍久離故鄉,人心思歸,軍心不穩,留之只能壞俺軍心,且本王糧草有限,養不起這許多降卒。不如放之歸去,以懈朝廷兵馬決死之心!”
左右將領連連稱善,朱棣便下令給這些降兵吃頓飽飯,並告訴他們,次日一早,放他們還鄉。
朱棣營中吃喝不愁,倉惶逃離的李景隆部卻是連帳篷都沒有了,這一夜忍飢挨餓、擔驚受怕的,夜間竟有士兵悄悄棄械逃走。士兵逃走不希奇,希奇的是朝廷討逆大將軍、五十萬朝廷大軍的最高統帥曹國公李景隆李大人居然也做了逃兵,他和自己那扮作親兵的愛妾抱在一起,顫抖到三更時分,終於忍無可忍,顫抖著下令拔營南去。
這位仁兄一旦決心要走,當真是歸心似箭,連圍